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 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
晓迷天仗归春苑, 暮送鸾旗指洛宫。
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
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
如今在这条道路旁,槐树已经枝零叶落、倾斜衰败,可它在繁盛的时候,曾经见识过太平盛世的风貌。
清晨,它曾目送天子的仪仗返回春天的宫苑;傍晚,又曾送别饰有鸾鸟图案的旗帜指向洛阳的宫殿。
自从蓟北发生战乱,再也没有天子巡幸关东的消息了。
如今只剩下孤独的树根留存,在乱草丛中任凭鸟儿啄食、虫蚁蛀蚀。
1. 吴融:晚唐诗人,其诗歌多反映社会现实,风格沉郁顿挫,善于借景抒情。
2. 今昔对比手法:这首诗通过槐树过去的繁盛与现在的衰败进行对比,突出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意象的运用:诗中的“槐树”是核心意象,它不仅是自然景物的描写,更是时代变迁的见证者,寄托了诗人的情感。
4. 历史背景相关:诗中提到的“蓟北”“关东”等地名,以及“天仗”“鸾旗”等与天子相关的事物,反映了古代的地理知识和宫廷礼仪制度。
5. 晚唐社会状况:从诗中可以感受到晚唐时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王朝衰落的社会现实,这也是许多晚唐诗歌共同的主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晚唐诗人吴融的《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内容,它描绘了一棵生长在湖城县西道中的槐树,从过去的繁盛到如今的衰败的过程。
我们先看诗的题目,“题湖城县西道中槐树”,直接点明了写作的对象和地点,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借槐树来表达情感。
再看诗句,首联写槐树现在的样子是“零落欹斜”,但它曾经见过“太平风”,这就形成了对比。颔联具体描述了它繁盛时的情景,见证天子仪仗的往来,这让我们能想象出当时王朝的繁荣。颈联则告诉我们变化的原因是“烟尘生蓟北”,也就是战乱的发生,从此再也没有天子巡幸关东的消息了。尾联描绘了槐树如今的凄惨处境,在乱草丛中被鸟啄虫穿。
从这首诗中,我们能体会到诗人对国家由盛转衰的感慨。诗人通过槐树这一普通的景物,将个人的情感与时代的变迁结合起来,这就是借物咏怀的写法。同时,今昔对比的运用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
另外,诗中涉及到的一些历史知识和文学手法,比如地名、天子仪仗、意象的运用等,都是我们学习这首诗需要掌握的。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诗歌的艺术美,还能了解到晚唐的社会状况,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这首诗以湖城县西道中的一棵槐树为描写对象,运用了今昔对比的手法,通过槐树的兴衰变化,寄托了诗人对时代变迁、国家兴衰的感慨。
首联“零落欹斜此路中,盛时曾识太平风”,开篇便描绘了槐树如今衰败的景象,与昔日见识过太平盛世形成鲜明对比,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颔联“晓迷天仗归春苑,暮送鸾旗指洛宫”,回忆了槐树在繁盛时期,见证天子仪仗的往来,从侧面展现了昔日王朝的繁荣景象,与如今的衰败形成强烈反差。
颈联“一自烟尘生蓟北,更无消息幸关东”,点出了战乱的发生是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乱使得天子巡幸关东的景象不再,暗示了国家的动荡。
尾联“而今只有孤根在,鸟啄虫穿没乱蓬”,描绘了槐树如今的凄惨处境,孤独的树根在乱草丛中任凭鸟啄虫穿,进一步烘托出王朝世的荒凉,也表达了诗人对王朝衰落的惋惜与无奈。全诗借物咏怀,寓意深刻,情感真挚。
吴融是晚唐诗人,当时唐朝已走向衰落,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这首诗可能创作于唐朝经历了一系列战乱(如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后续又有诸多战乱)之后。诗人途径湖城县西道中的一棵槐树,看到其衰败景象,联想到昔日的繁盛,触景生情,感慨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兴衰,于是写下了这首诗,借槐树的遭遇来折射社会的动荡和王朝的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