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会上人院

杜荀鹤 〔唐朝〕

鼓角城中寺,师居日得闲。

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

破衲新添线,空门夜不关。

心知与眼见,终取到无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有鼓角声的城中寺庙里,上人每天都能安闲度日。

如果一定能践行大道,又何必非要住在深山中呢。

破旧的僧衣刚添了新线,空寂的佛门夜晚从不关闭。

内心的认知与眼睛所见,最终能达到没有隔阂的境界。

1. 杜荀鹤的诗歌风格: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通俗浅近,自成一家,被称为“杜荀鹤体”。

2. 唐代佛教发展: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寺庙众多,僧人修行方式多样,既有隐居深山的,也有居于城中的,体现了佛教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

3. 诗歌中的反问手法:颔联“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运用反问,加强了语气,使观点更鲜明,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空门”的含义:在佛教中,“空门”指佛门,因佛教主张“诸法空相”,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虚幻不实的,故以“空门”代指佛教。

  • 上人:对僧人的尊称。
  • 鼓角:古代军中乐器,此处指城郭中的声响,代指城市环境。
  • 日得闲:每天都能获得闲适。
  • 大道:指佛教的根本教义或人生的正确准则。
  • 破衲:破旧的僧衣,衲指僧衣。
  • 空门:指佛教,因佛教认为世界是虚幻空寂的,故称空门。
  • 无间:没有隔阂、界限,指内心与外在达到高度统一的境界。

《题会上人院》是杜荀鹤题赠给一位城中僧人的诗作,整首诗围绕着修行之道展开。首先,我们从诗的题目来看,“题会上人院”表明了诗歌的写作对象和地点,是诗人对上人所居住的寺院及上人修行状态的描绘与感悟。

诗的开头两句,描绘了上人居住的环境在城中,周围有鼓角声这样的尘世声响,但上人却能每天都过得闲适。这就引发了一个思考:修行是否一定要在远离尘世的地方?接着,诗人在颔联给出了答案,认为真正能践行大道的人,不必依赖深山这样的环境,关键在于内心的修行。这打破了我们通常认为修行就要去清静偏远之地的固有观念。

然后,颈联通过对上人生活细节的描写,进一步展现了他的修行状态。破旧的僧衣添上新线,体现了他生活的简朴和随遇而安;空门夜不关,既表现了寺院的宁静,也暗示了上人内心的无拘无束,不被外界所困扰。

最后,尾联总结了修行的境界,即内心的认知和眼睛看到的外在世界能够达到没有隔阂的状态,这才是修行的真谛。整首诗层层递进,由景及人,由人及理,让我们明白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外在环境,而在于内心的坚守与通透。

这首诗语言质朴平实,却蕴含深刻的哲理。首联“鼓角城中寺,师居日得闲”,以“鼓角”点明寺庙位于城中,与通常僧人隐居的深山形成对比,而“日得闲”则突出了上人在尘世中仍能保持闲适的心境,奠定了全诗对上人修行境界赞赏的基调。

颔联“必能行大道,何用在深山”,以反问的形式,直接表达了诗人的观点:真正能践行大道的人,不必刻意追求深山这样的外在环境,强调了内心修行的重要性,突破了传统对修行环境的认知。

颈联“破衲新添线,空门夜不关”,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上人的生活状态。“破衲新添线”体现了上人生活的简朴,却又不失对生活的认真;“空门夜不关”既写出了寺庙的空寂,也暗示了上人内心的坦荡无拘,与外界无隔阂。

尾联“心知与眼见,终取到无间”,总结全诗,点明修行的最高境界是内心的认知与外在的观察达到高度统一,没有隔阂,进一步呼应了颔联的观点,强调内心与外在的和谐统一才是真正的修行之道。

杜荀鹤是晚唐诗人,一生经历坎坷,对社会现实和人生有着较深的感悟。此诗是他题赠给一位住在城中寺庙的僧人(上人)的作品。当时,不少僧人选择在深山隐居修行,而这位上人却居于城中,诗人通过对其生活环境和修行状态的描写,表达对修行之道的理解,体现了晚唐时期佛教修行观念的一种变化,即修行并非一定要远离尘世,在喧嚣中也能坚守本心、践行大道。

作者信息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唐代诗人。字彦之,号九华山人。汉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大顺进士,以诗名,自成一家,尤长于宫词。官至翰学士知制造。大顺二年,第一人擢第,复还旧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学士、主客员外郎、知制诰。恃势侮易缙绅,众怒,欲杀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为《唐风集》十卷,今编诗三卷。事迹见孙光宪《北梦琐言》、何光远《鉴诫录》、《旧五代史·梁书》本传、《唐诗纪事》及《唐才子传》。

古诗数量:358名句数量: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