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闲居

陶渊明 〔魏晋〕

余闲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

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

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

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

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

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壘,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

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我平素就喜爱重九这个佳名,如今秋菊满园,却没有酒喝,只能徒然地服食菊花,我只好把情怀寄托于诗歌。人生短暂而心意常多,人们都希望长久生存。日月按照时序运行,世间人都喜爱重九之名。白露凄清,暖风止息,天气澄澈,天象明朗。离去的燕子不见踪影,飞来的大雁余声可闻。酒能够消除各种忧虑,菊花可以延缓衰老。为何我这个身居茅屋的人,只能白白看着时运流逝!酒杯蒙尘,我耻于空杯无酒;秋菊虽美,却只能独自开放;我整理衣襟独自悠闲地吟诗,遥远的思绪涌起深深的情感。闲居本来就有很多乐趣,长久停留难道就没有成就吗?

1.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有登高、赏菊、饮酒等习俗。

2. 菊花:在中国文化中,菊花象征着高洁、长寿、隐逸等品质,常与重阳节联系在一起。

3. 陶渊明:东晋时期著名诗人,他的诗歌以自然、质朴、清新著称,多描写田园生活和自然风光,表达了他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 重九:农历九月初九,即重阳节。
  • 醪(láo):浊酒。
  • 九华:即九花,指菊花。
  • 暄风:暖风。
  • 祛(qū):除去。
  • 颓龄:衰老的年龄。
  • 蓬庐士:指居住在简陋房屋中的人,这里是诗人自指。
  • 尘爵:落满灰尘的酒杯。
  • 虚罍(léi):空的酒器。
  • 寒华:指秋菊。
  • 敛襟:整理衣襟,表示恭敬。
  • 缅焉:遥远的样子。
  • 栖迟:游息,居住。
  • 淹留:长久停留。

这首《九日闲居》是陶渊明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诗人在重阳节时的复杂心境。从诗歌的内容来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理想的追求。虽然他身处困境,没有酒喝,但他依然能够从自然中找到乐趣,如欣赏秋菊、聆听雁声等。同时,诗中也流露出诗人对人生短暂的忧虑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他希望通过饮酒和服食菊花来消除忧虑、延缓衰老,但现实却让他感到无能为力。最后,诗人以一种豁达的心态自我安慰,认为闲居也有很多乐趣,长久停留也能有所成就。这体现了陶渊明的人生智慧和哲学思考,他不追求功名利禄,而是注重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诗歌的意象、情感和哲理等方面入手,深入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和诗歌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以重阳节为背景,通过描写秋景、饮酒、赏菊等情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的感慨和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诗的开头点明了诗人喜爱重九之名,却因无酒而只能空服菊花,为全诗奠定了一种略带遗憾的基调。接着,诗人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如“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馀声”,营造出一种清冷、孤寂的氛围。“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两句,表达了诗人对酒和菊花的喜爱,认为它们可以消除忧虑、延缓衰老。然而,诗人却只能“空视时运倾”,酒杯蒙尘,秋菊独自开放,这进一步强化了他的孤独和无奈。最后,诗人以“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自我安慰,表达了他在闲居中寻找乐趣、追求精神成就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陶渊明诗歌的独特风格。

此诗创作于东晋时期,具体年份不详。陶渊明一生多次出仕,又多次归隐,他对官场的黑暗和世俗的污浊深感不满,最终选择归隐田园,过着简朴的生活。这首诗是他在重阳节时所作,当时秋菊盛开,但他却没有酒喝,于是借诗抒发自己的感慨和情怀。

作者信息
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又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汉族,东晋浔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古诗数量:237名句数量: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