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池

僧仲殊 〔宋朝〕

天阔云高,溪横水远,晚日寒生轻晕。

闲阶静,杨花渐少;朱门掩,莺声犹嫩。

悔匆匆过却清明,旋占的,已成幽恨。

却几日阴沉,连宵慵困,起来韶华都尽。

愁入双眉闲斗损,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

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

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

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天空辽阔,云朵高远,溪水横流,水流向远方,傍晚的太阳带着寒意,泛起淡淡的光晕。台阶寂静无人,杨花渐渐稀少;朱门紧闭,黄莺的啼鸣声还很稚嫩。后悔匆匆忙忙地错过了清明佳节,转眼间,已然留下了深深的遗憾。这几日天气阴沉,连着几夜慵懒困倦,起床时才发现美好的春光已经消逝殆尽。

忧愁爬上双眉,不经意间就愁坏了容颜,刚刚体会到这种情怀,才发现一切都如此真切。那深深的姿态,无非是自我欣赏;那恹恹的神情,终究羞于被人询问。怎会知道在梦里的蓬莱仙境,想要忘掉那残留的余香,却又时时传来音信。纵然能留住黄莺和鲜花,但东风不停,也只是徒增眼前的愁闷罢了。

1. 僧仲殊是北宋著名的僧人词人,他的词作风格多样,既有清新自然之作,也有婉约细腻之篇。

2. 《金明池》是词牌名,双调一百二十字,前后片各十一句、五仄韵。

3. 这首词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通过描绘暮春景色来抒发作者的愁绪和感慨。

4. 词中多处运用了心理描写,如“悔匆匆过却清明”“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等,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 轻晕:淡淡的光晕。
  • 旋占的:转眼间就成了。
  • 韶华:美好的春光。
  • 看承:看待、对待。
  • 厌厌:精神萎靡不振的样子。
  • 蓬莱:传说中的海上仙山,这里指美好的梦境或境界。

这首词以暮春景色为背景,细腻地抒发了作者的愁绪和感慨。上阕描绘了一幅暮春傍晚的凄凉景象,天阔云高、溪横水远,营造出一种空旷、寂寥的氛围。“杨花渐少”“莺声犹嫩”暗示着春光的消逝,而“悔匆匆过却清明”则直接表达了作者对错过美好时光的懊悔。“起来韶华都尽”更是将这种时光流逝的无奈推向了高潮。

下阕着重刻画了作者的内心感受。“愁入双眉闲斗损”形象地描绘了作者的忧愁之深,“乍品得情怀,看承全近”则表达了作者对这种情怀的深刻体会。“深深态,无非自许;厌厌意,终羞人问”进一步展现了作者内心的矛盾和羞涩。最后,“争知道梦里蓬莱,待忘了馀香,时传音信”将现实与梦境交织,增添了几分虚幻和迷茫。“纵留得莺花,东风不住,也则眼前愁闷”则点明了主旨,即使能留住眼前的美好,也无法阻挡时光的流逝和命运的无常,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愁闷和无奈。

关于这首《金明池》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十分确切的记载。僧仲殊生活在北宋时期,他虽是僧人,却才情横溢,其词作风格多样。这首词可能创作于暮春时节,作者目睹春光流逝,由此引发内心的感慨和愁绪,或许也蕴含着他对人生的某些思考。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暮春景色,抒发了时光易逝、美好难留的惆怅之情。

作者信息
僧仲殊

僧仲殊,亦作僧挥,即张挥,安州人。仲殊是他的法号,字师利。尝举进士,后因事出家,住苏州承天寺,后为杭州宝月寺僧。和苏轼有交游。今传《宝月集》。

古诗数量:2名句数量: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