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坡羊过青哥儿

曾瑞 〔元朝〕

过分水关山如佛髻,人登鳌背。

穿云石磴盘松桧。

一关围,万山齐。

龙蟠虎踞东南地,头两分银汉水。

高,天外倚。

低,云涧底。

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

拂面西风透客衣。

山雨霏微,草虫啾唧。

身上淋漓,脚底沾泥。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路过分水关,山峦像佛的发髻,人攀登在陡峭的山巅仿佛登上鳌背。穿过云雾缭绕的石头台阶,两旁是盘曲的松树和桧树。一座关卡环绕,万山整齐排列。这里是龙蟠虎踞的东南要地,两条水流如银色的丝带分开。高的地方,仿佛倚靠在天外;低的地方,处于云涧之底。行人赶路十分不易,更何况是在暮秋时节。西风拂面,穿透了旅客的衣裳。山间细雨纷纷,草虫啾啾鸣叫。身上被雨水淋得湿透,脚底沾满了泥泞。

1.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文艺形式,包括散曲和杂剧。这首《山坡羊过青哥儿》属于散曲中的带过曲,即作者在填写完一个曲牌后,为了表达需要,再接着填写另一个曲牌,两个曲牌连在一起演唱。

2. 比喻手法:如“山如佛髻”将山比作佛的发髻,使读者更直观地感受到山的形状特点。

3. 情景交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通过景色的描写来烘托情感,使情感表达更加含蓄、深沉。

  • 佛髻:佛的发髻,形容山峦的形状。
  • 鳌背:传说中大海里的大龟或大鳖的背部,这里形容山的高峻。
  • 石磴:石头台阶。
  • 盘松桧:盘曲的松树和桧树。
  • 龙蟠虎踞:像龙盘着,像虎蹲着,形容地势雄伟险要。
  • 银汉水:银色的水流,指河流。
  • 霏微:细雨纷纷的样子。
  • 啾唧:象声词,形容虫叫声。

这首曲在艺术上有很高的成就。从写景来看,作者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力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壮丽而又清幽的山水画卷。在情感表达上,先通过写景铺垫,后直接抒情,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行人在旅途中的艰难和无奈。对于我们理解元朝的社会风貌和文人的心境也有一定的帮助。同时,它也让我们体会到了元曲独特的艺术魅力,在短小的篇幅中蕴含着深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涵。

这首曲先描绘了分水关的壮丽景色,“山如佛髻,人登鳌背”运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的高峻奇特,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穿云石磴盘松桧”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清幽和登山的艰难。“龙蟠虎踞东南地”则点明了此地的重要地理位置。上下阕之间,由景入情,下阕着重描写行人在暮秋时节赶路的艰辛。“行人驱驰不易,更那堪暮秋天气”直接抒发了行人的感慨,西风、山雨、草虫等自然景象的描写,烘托出了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与上阕的壮丽景色形成鲜明对比,更突出了旅途的艰难和行人的愁苦。

曾瑞生活在元朝,这一时期社会相对动荡,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交织。他一生不仕,漫游江湖。这首曲可能是他在旅途之中,路过分水关时所作。在暮秋时节,面对艰难的行程和萧瑟的景象,有感而发写下此曲,以抒发旅途的艰辛和内心的感慨。

作者信息
曾瑞

曾瑞(生卒不详),字瑞卿,大兴(今北京大兴)人。因羡慕江浙人才辈出、钱塘景物嘉美,便移居杭州。其人傲岸不羁、神采卓异,谈吐不凡,不愿入仕,优游市井,与江淮一带名士多有交流。靠熟人馈赠为生,自号褐夫。善画能曲,著有杂剧《才子佳人说元宵》,今存,又著散曲集《诗酒余音》,今不存。现存小令五十九首,套数十七曲。

古诗数量:26名句数量: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