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夜

韩偓 〔唐朝〕

恻恻轻寒翦翦风,杏花飘雪小桃红。

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寒食节的夜晚,轻微的寒意伴随着尖细的风,杏花像雪一样飘落,小桃花也在枝头绽放。夜深了,秋千的绳索斜斜地搭着,楼阁在朦胧的细雨中若隐若现。

1. 寒食节: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

2. 韩偓:晚唐五代诗人,其诗多写艳情,称“香奁体”。

  • 恻恻:形容轻微的寒意。
  • 翦翦:形容风轻微而带有些寒意。
  • 飘雪:形容杏花像雪一样飘落。
  • 小桃红:即桃花。
  • 斜搭:斜斜地搭着。
  • 朦胧:模糊不清的样子。

这首诗是韩偓的经典之作。在赏析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景与情的关系入手。诗人通过对寒食节夜晚景色的细致描绘,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诗中的景色看似宁静、优美,但却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我们在学习这首诗时,可以体会诗人是如何运用自然景物来表达情感的,同时也可以了解到寒食节这一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

整首诗营造出一种清幽、孤寂的氛围。前两句描绘了寒食节夜晚的景色,“恻恻轻寒翦翦风”,通过触觉和听觉,让读者感受到夜晚的寒意和微风的吹拂;“杏花飘雪小桃红”,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杏花飘落、桃花盛开的景象,色彩鲜明。后两句“夜深斜搭秋千索,楼阁朦胧细雨中”,将视角转向了远处的楼阁和秋千,在夜深人静、细雨朦胧的环境中,秋千的绳索斜斜地搭着,更增添了一种孤寂、落寞的感觉。整首诗没有直接表达诗人的情感,但通过对景色的描写,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惆怅和寂寞。

这首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这一天有禁火、吃冷食等习俗。诗人在寒食节的夜晚,看到周围的景色,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韩偓

韩偓(公元842年~公元923年)。中国唐代诗人。乳名冬郎,字致光,号致尧,晚年又号玉山樵人。陕西万年县(今樊川)人。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曾即席赋诗送其姨夫李商隐,令满座皆惊,李商隐称赞其诗是“雏凤清于老凤声”。龙纪元年(889年),韩偓中进士,初在河中镇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入朝历任左拾遗、左谏议大夫、度支副使、翰林学士。

古诗数量:386名句数量:12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