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大庚岭北驿

宋之问 〔唐朝〕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农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南飞了,据说飞到这大庾岭就会返回北方。可我却行程未止,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归来。江上潮水平静地退落,山林昏暗,瘴气弥漫不开。明天我登高望乡的时候,应该能看到岭上初放的梅花。

1. 宋之问是初唐时期的诗人,与沈佺期并称“沈宋”,对律诗体制的定型颇有贡献。

2. 大庾岭是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也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在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

3. 古代诗词中常以大雁、梅花等意象来寄托情感,大雁象征着游子的思乡之情,梅花象征着高洁的品格。

  • 阳月:农历十月。
  • 殊未已:还远远没有结束。
  • :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 陇头梅:大庾岭上的梅花。陇头:即“岭头”。

这首诗是宋之问被贬途中的作品,反映了他在被贬谪的困境中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前途的忧虑。诗中运用了对比、借景抒情等手法,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象融为一体。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在遭遇挫折时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能了解到古代诗词中意象运用的巧妙之处。在阅读和理解这首诗时,我们要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深入体会诗中的情感内涵。

这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首联以大雁南飞至大庾岭而返,与自己的行程未止形成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被贬谪的无奈和对归期的迷茫。颔联直接抒发了自己对何时能归来的疑问,强化了思乡之情。颈联描绘了江潮初落、山林昏暗、瘴气弥漫的景象,不仅烘托出环境的凄凉,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前途的迷茫。尾联通过想象明天望乡时能看到岭上梅花,进一步深化了思乡之情,同时梅花也象征着高洁的品格,体现了诗人在困境中坚守自我的精神。

此诗是宋之问被贬泷州(今广东罗定)途经大庾岭时,在岭北驿站所作。大庾岭在今江西大余、广东南雄交界处,为五岭之一。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诗人被贬途中,在这凄凉的环境中,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宋之问

宋之问,字延清,一名少连,汉族,汾州(今山西汾阳市)人。一说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县)人。初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古诗数量:227名句数量: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