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
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
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
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
广陵花开得正盛之时,隋炀帝向东巡游,先下令开凿像从昆仑山劈开一股水流一样的运河。
一百二十名禁兵辞别皇宫,三千名宫女登上龙舟。
鼓声震动云霄,仿佛星辰都在摇动;旗帜迎着波浪展开,好像日月在水面漂浮。
天下的起义军都归顺了有道的君主,那奢华的迷楼,还真像陈后主的景阳楼一样(最终导致亡国)。
1. 许浑:晚唐时期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怀古咏史之作,风格清丽,对仗工整。
2. 隋炀帝: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期间开凿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有一定促进作用,但他好大喜功,奢侈腐化,频繁发动战争,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农民起义,隋朝灭亡。
3. 汴河:即通济渠,是大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隋炀帝开凿汴河主要是为了便于巡游和运输。
4. 借古讽今: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通过对古代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描写,来讽刺现实中的某些现象或统治者。这首诗就运用了这一手法,以隋炀帝的史实讽刺晚唐统治者。
5. 景阳楼典故:南朝陈后主曾在景阳楼寻欢作乐,不理朝政,最终被隋朝所灭,景阳楼因此成为亡国的象征。
《汴河亭》是许浑的一首咏史怀古诗,全诗围绕隋炀帝东游这一事件展开。首先,诗人描绘了隋炀帝在广陵花开之时东游的情景,以及为了巡游而开凿汴河的举动,接着详细描写了巡游队伍的庞大和奢华,禁兵、宫女数量众多,场面十分壮观。
然后,通过“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这样极具气势的诗句,进一步渲染了巡游的盛大,同时也暗藏着对这种奢华背后所隐藏的危机的暗示。最后,诗人笔锋一转,指出天下起义军纷纷归顺有道君主,而隋炀帝的迷楼如同当年陈后主的景阳楼一样,预示着他必将走向亡国的结局。
整首诗语言生动,对仗工整,运用了夸张、用典等手法,不仅再现了历史场景,更重要的是借古讽今,提醒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在学习这首诗时,要注意理解其中的历史背景和典故,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和诗歌的主旨。
这首诗以隋炀帝东游广陵的事件为线索,通过对其奢华场面的描绘和对其亡国结局的暗示,展现了深刻的历史教训。
前两联“广陵花盛帝东游,先劈昆仑一派流。百二禁兵辞象阙,三千宫女下龙舟”,极力渲染了隋炀帝东游的盛大排场,“百二禁兵”“三千宫女”等数字,突出了其奢华和铺张,为后文的批判做了铺垫。
颈联“凝云鼓震星辰动,拂浪旗开日月浮”,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了巡游队伍的气势,鼓声震动星辰,旗帜仿佛让日月都漂浮起来,既写出了场面的壮观,也暗含了对隋炀帝穷奢极欲的讽刺。
尾联“四海义师归有道,迷楼还似景阳楼”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由隋炀帝的奢华联想到其最终的结局,天下义师四起,归顺有道君主,而隋炀帝的迷楼就像陈后主的景阳楼一样,成为了亡国的象征,点明了诗歌借古讽今的主旨,发人深省。
许浑生活在晚唐时期,当时唐朝国势日渐衰落,社会矛盾尖锐。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开凿大运河,本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他借此大规模巡游,挥霍无度,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最终引发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许浑通过创作这首诗,借古讽今,以隋炀帝开凿汴河、巡游广陵的史实为题材,批判隋炀帝的奢侈腐化和暴政,暗讽晚唐统治者的腐朽,希望能引起统治者的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