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上行三首

刘禹锡 〔唐朝〕

酒旗相望大堤头,堤下连樯堤上楼。

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

江南江北望烟波,入夜行人相应歌。

桃叶传情竹枝怨,水流无限月明多。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酒旗在大堤头上彼此相望,堤下船只密集樯桅相连,堤上还有高楼。傍晚时分行人争着匆忙渡河,桨声咿轧声响遍了河中央。江南江北都能看到浩渺烟波,到了夜晚行人们互相唱和着歌谣。就像桃叶传情、竹枝含怨一样,江水悠悠流淌,明月皎洁清辉多。

1. 刘禹锡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迈奔放之作,也有清新自然之篇,他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白居易并称“刘白”。

2. 竹枝词是一种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民歌形式,刘禹锡曾大量创作竹枝词,对这种民歌形式的发展和传播起到了重要作用。

3. “桃叶”这一典故出自东晋王献之,王献之曾作《桃叶歌》送爱妾桃叶渡江,后来“桃叶”常被用来象征男女爱情。

  • 酒旗:酒店的幌子,这里代指酒店。
  • 连樯:船只密集,桅杆相连。
  • 幽轧:划桨声。
  • 桃叶:指晋王献之的爱妾桃叶,这里代表男女爱情。
  • 竹枝:即竹枝词,是巴渝(今重庆一带)民歌,多表达哀怨之情。

《堤上行三首》是刘禹锡的一组优秀诗作。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理解。从画面描写上,作者运用了视觉和听觉相结合的手法,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边码头的热闹与繁华。从情感表达上,诗中既有对生活场景的生动描绘,也蕴含着淡淡的情感,通过典故的运用,使情感更加含蓄深沉。同时,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唐代的社会风貌和民间文化,感受刘禹锡诗歌的艺术价值。对于其中的典故和字词,我们要深入理解其含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意图。

这首诗描绘了江边码头热闹繁忙的景象。首联通过“酒旗相望”“堤下连樯堤上楼”,生动地展现了江边商业的繁荣,酒肆众多,船只密集,高楼林立。颔联“日暮行人争渡急,桨声幽轧满中流”,则捕捉了傍晚时分行人争渡的紧张场景,桨声阵阵,增添了画面的动感和生活气息。颈联和尾联转向夜晚,描绘了江南江北烟波浩渺,行人歌声相应的情景,“桃叶传情竹枝怨”,借桃叶和竹枝的典故,表达了男女之间的情感,同时也透露出一丝哀怨。最后“水流无限月明多”,以景结情,江水悠悠、明月清辉,给人以悠远、惆怅之感。整首诗画面感强,有声有色,将自然景观与人文风情融合在一起,体现了刘禹锡诗歌的独特魅力。

刘禹锡被贬官到夔州、和州等地任职期间,深入民间,接触到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歌民谣。《堤上行三首》大约创作于这个时期,诗中描绘了江边码头的繁荣景象和人们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地方特色。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