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春词

刘禹锡 〔唐朝〕

新妆宜面下朱楼, 深锁春光一院愁。

行到中庭数花朵, 蜻蜓飞上玉搔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精心化好妆容打扮一新下红楼,深深庭院春光虽好只添愁。走到庭中查数新开的花朵,蜻蜓有情飞到了玉簪上头。

这首诗运用了以景衬情、细节描写等手法。以景衬情,如“深锁春光一院愁”,用深锁的庭院春光衬托女子的哀愁;细节描写,如“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的寂寞无聊。此外,诗中还体现了唐代女性的生活习俗,如簪花等。

  • 宜面:脂粉和脸色很匀称。
  • 朱楼:髹以红漆的楼房,多指富贵女子的居所。
  • 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和乐天春词》是一首富有韵味的七言绝句。诗人通过对女子的描写,展现了她复杂的内心世界。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女子的外在形象和所处环境,后两句则通过具体的动作和细节,深入刻画了她的内心感受。整首诗没有直接抒发女子的怨情,而是通过细腻的描写让读者去体会,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更增添了诗歌的艺术魅力。同时,诗中的景物描写也起到了烘托气氛的作用,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女子精心梳妆下楼,却因庭院深锁而满怀愁绪的情景。“新妆宜面下朱楼”,女子精心打扮,本应心情愉悦,然而“深锁春光一院愁”却笔锋一转,揭示出她内心的哀愁。“行到中庭数花朵”,通过“数花朵”这一细节,生动地表现出女子的无聊和孤寂。而“蜻蜓飞上玉搔头”,以动衬静,更增添了女子的寂寞之感。整首诗意境深远,韵味悠长,通过对女子动作和神态的描写,含蓄地表达了她的怨情。

此诗是作者为和白居易《春词》而作。唐代女性有簪花的习俗,诗中女子“新妆宜面”,本欲下楼赏春,却被深锁的庭院春光勾起了愁绪。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大致可推测是在作者与白居易交往期间,二人相互唱和之时。

作者信息
刘禹锡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古诗数量:925名句数量:3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