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淮阴侯庙

韦庄 〔唐朝〕

满把椒浆奠楚祠,碧幢黄钺旧英威。

能扶汉代成王业, 忍见唐民陷战机。

云梦去时高鸟尽,淮阴归日故人稀。

如何不借平齐策,空看长星落贼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双手捧满椒浆酒祭奠于楚地的淮阴侯庙,那碧绿的旌旗和金黄的斧钺依旧彰显着昔日的英武威严。

你曾辅佐汉朝成就帝王大业,怎忍心见唐朝百姓陷入战火之中。

当你前往云梦泽的时候,就如高处的飞鸟散尽一般(暗示韩信失去势力);回到淮阴的时候,旧时的朋友已经寥寥无几。

为何不借助你平定齐国的策略,只能徒然看着流星陨落于贼寇的包围之中(暗指唐朝局势危急)。

1. 淮阴侯:指韩信,西汉开国功臣,杰出的军事家,与萧何、张良并称为“汉初三杰”,后被封为淮阴侯,因被猜忌而遭诛杀。

2. 椒浆:古代祭祀时用的酒,用椒浸泡而成,具有香气,在古诗中常用来表示祭祀之意。

3. 云梦泽:古代中国著名的大泽,位于今湖北省境内,在历史上是重要的地理名称,常出现在古诗中,此处与韩信被擒的历史事件相关。

4. 借古讽今:这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历史人物、事件的描写和评价,来抒发对现实社会的感慨、批判或期望,本诗便是运用这种手法的典型例子。

5.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其诗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人民疾苦,风格清丽婉约,在晚唐诗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 椒浆:古代用椒浸泡的酒,多用来祭祀。
  • 楚祠:指淮阴侯庙,淮阴属古代楚地。
  • 碧幢黄钺:碧色的旗帜和黄色的斧钺,古代象征军权和威严的仪仗。
  • 扶汉代成王业:指韩信辅佐刘邦建立汉朝。
  • 忍见:怎忍心看见。
  • 云梦:古泽名,此处指韩信被刘邦诱至云梦泽擒获之事。
  • 高鸟尽:比喻功成名就后,功臣被弃用或诛杀,此处指韩信失去势力。
  • 淮阴:韩信的封地,此处指韩信返回淮阴之时。
  • 平齐策:韩信平定齐国时所用的谋略。
  • 长星落贼围:指流星陨落于贼寇的包围之中,暗指唐朝局势危急,有贤才难施其计之意。

《题淮阴侯庙》是韦庄途经淮阴侯庙时所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脉络,诗人从祭奠韩信的场景入手,自然地引出对韩信过往功绩与遭遇的回忆。

首联通过“椒浆”“楚祠”“碧幢黄钺”等意象,为我们营造了一种庄重而肃穆的氛围,让我们仿佛能看到韩信当年的威严。颔联将历史与现实联系起来,韩信的卓越功勋更反衬出唐朝当下的困境,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颈联讲述了韩信的悲惨结局,“高鸟尽”“故人稀”等词句,不仅描绘了韩信失势后的凄凉,也暗示了封建社会中功臣往往难以善终的残酷现实,寄寓了诗人深深的同情。

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以强烈的反问,表达了对救国良策的渴望和对时局的无奈。其实,诗人不仅仅是在感叹韩信的命运,更是在借韩信的故事抒发自己对唐朝命运的担忧,希望统治者能吸取历史教训,任用贤才,挽救国家危亡。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要注意体会诗人运用借古讽今手法的妙处,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复杂情感,同时也要了解相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知识,这样才能更深入地把握诗歌的内涵。

这首诗开篇以“满把椒浆奠楚祠”起笔,描绘了诗人手捧椒浆祭奠淮阴侯庙的场景,“碧幢黄钺旧英威”则通过对庙中遗物的描写,勾勒出韩信昔日的英武气概,引发读者对韩信过往的追忆。

颔联“能扶汉代成王业,忍见唐民陷战机”将韩信辅佐汉朝成就大业的功绩与唐朝百姓深陷战火的现状对比,既赞美了韩信的才能,又表达了对唐朝时局的痛心,情感真挚强烈。

颈联“云梦去时高鸟尽,淮阴归日故人稀”叙述了韩信被擒后势力尽失、故友离散的凄凉境遇,暗含对韩信功高震主却遭猜忌的同情与感慨。

尾联“如何不借平齐策,空看长星落贼围”以反问的语气,抒发了诗人渴望有韩信般的谋略来拯救唐朝危局,却只能徒然看着国家形势恶化的无奈与悲愤,将全诗的情感推向高潮。

整首诗借古讽今,意境苍凉,情感沉郁,将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与对现实的关怀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

韦庄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淮阴侯韩信是西汉著名的军事家,为汉朝的建立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最终却落得被诛杀的下场。韦庄来到淮阴侯庙,触景生情,由韩信的遭遇联想到唐朝当时的困境,既有对韩信才华与功绩的赞叹,也有对其悲惨结局的惋惜,更借此抒发了对唐朝时局的忧虑,希望能有像韩信一样的贤才来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

作者信息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古诗数量:495名句数量: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