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地越中作

韦庄 〔唐朝〕

避世移家远,天涯岁已周。

岂知今夜月,还是去年愁。

露果珠沈水,风萤烛上楼。

伤心潘骑省,华发不禁秋。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为躲避乱世迁移到遥远的他乡,在天涯海角已度过了一整年。

怎会料到今夜的月亮,带来的忧愁还和去年一样。

带露的果实像珍珠般沉入水中,风中的萤火虫像烛火一样飞上楼阁。

想起伤心的潘岳,满头白发难以承受这萧瑟的秋天。

1. 韦庄:晚唐诗人、词人,字端己,他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身世之感,风格清丽。

2. 潘岳典故:潘岳是西晋著名文学家,以美貌和才情著称,但其仕途不顺,且中年早生白发,有“潘鬓早衰”的说法,后常用“潘鬓”代指中年白发或感叹时光易逝、人生衰老。

3.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手法,指将情感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有情感色彩,情感通过景物得以展现,本诗就很好地运用了这一手法。

4. 律诗: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 避地:因躲避战乱或灾祸而移居他乡。
  • 越中:指今浙江一带,古代为越国所在地。
  • 岁已周:度过了一整年。
  • 露果珠沈水:带露的果实像珍珠一样沉入水中。沈,通“沉”。
  • 风萤烛上楼:风中的萤火虫像烛火一样飞上楼。
  • 潘骑省:指西晋文学家潘岳,他曾任骑省侍郎,故称。潘岳有“潘鬓”的典故,指中年白发。
  • 华发:白发。
  • 不禁:难以承受。

《避地越中作》是韦庄在乱世中避居越中时的作品,全诗围绕“愁”字展开。开篇交代背景,因避世而远迁,在天涯已过一年,奠定了全诗愁苦的基调。接着,诗人由今夜的月亮联想到去年的忧愁,月亮作为永恒的意象,反衬出诗人愁苦的绵长。

颈联的景物描写颇具深意,露果沉水、风萤上楼,这些秋夜的景象既真实可感,又浸染了诗人的孤寂之情。最后,诗人以潘岳自比,感叹年华逝去,白发丛生,在这秋天里更觉伤感。整首诗语言朴实,情感浓郁,将个人的身世之悲与时代的动荡之感巧妙融合,让我们感受到了乱世中文人的无奈与忧愁。同时,诗中运用的典故和情景交融的手法,也体现了唐诗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漂泊的愁苦与秋夜的景色巧妙结合。首联“避世移家远,天涯岁已周”点明了移居他乡的原因和时间,“远”字和“天涯”凸显了漂泊的孤寂。颔联“岂知今夜月,还是去年愁”以月亮为媒介,将今昔的忧愁联系起来,月色依旧,愁绪未减,表现出愁苦的深沉和持久。

颈联“露果珠沈水,风萤烛上楼”描绘了秋夜的景色,露果沉水、风萤上楼,画面生动,却又带着一丝凄清,烘托出诗人内心的伤感。尾联“伤心潘骑省,华发不禁秋”运用典故,以潘岳自比,感叹自己如潘岳般早生华发,在这萧瑟的秋天更添忧愁,将悲秋与叹老融为一体,情感真挚动人。

韦庄生活在唐朝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繁。这首诗是他为躲避战乱而移居越中地区后所作,诗中流露出他在异乡漂泊的愁苦之情以及对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感慨。从“岁已周”可知,他在越中已生活了一年,在这期间,战乱带来的创伤和对家乡的思念始终萦绕在他心头。

作者信息
韦庄

韦庄(约836年─910年),字端己,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诗人韦应物的四代孙,唐朝花间派词人,词风清丽,有《浣花词》流传。曾任前蜀宰相,谥文靖。

古诗数量:495名句数量: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