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
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
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
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
城镇村落斜斜地连接着北方,仙境般的美景径直依偎在东方。
秋高气爽之时,岩石上的水流洁白如玉;太阳升起,海面的波浪呈现出一片绯红。
1. 翁承赞:唐末五代诗人,其诗作多以写景、抒情为主,风格清新自然。
2. 蓬莱与瀛洲: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常被文人墨客用于诗词中,象征着仙境、美好之地。
3. 唐诗的写景特点:注重意境的营造,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表达诗人的情感或志向,语言凝练而富有表现力。
4. 对仗:此诗在句式上有一定的对仗意味,如“井邑”对“蓬瀛”,“斜连北”对“直倚东”,“秋高”对“日上”,“岩溜白”对“海波红”,使诗句结构整齐,富有韵律美。
《题壶山》是一首短小精悍的写景诗,诗人以简练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壶山周边的迷人景色。
首先,诗的开头两句从大的地理环境入手,把人间的城镇和仙境联系起来,让我们感受到这片土地既有人间的烟火气,又有仙境的空灵美,给人无限的遐想。
接着,后两句转入对具体景物的描写。秋天是一个天高气爽的季节,在这样的时节里,山间的流水显得格外洁白,而日出时分的海面更是红得耀眼。诗人用色彩的对比,让我们仿佛亲眼看到了那美丽的画面,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壮丽。
整首诗没有复杂的情感抒发,却通过对景物的精准描绘,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眼前这片景色的喜爱与赞美。同时,诗中的对仗手法也让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这也是唐诗的一大特色,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勾勒出壶山一带的秋日风光,充满了画面感。
前两句“井邑斜连北,蓬瀛直倚东”从地理方位入手,将人间的城镇与仙境般的景致相结合,既写出了当地的地理格局,又增添了一丝缥缈的意境,让人感受到此地的独特与神奇。
后两句“秋高岩溜白,日上海波红”则聚焦于秋日的具体景物。“秋高”点明时节,“岩溜白”描绘出山间流水在秋日阳光下洁白纯净的样子;“日上海波红”则展现了日出时分,海面被朝阳染成一片绯红的壮丽景象。一白一红,色彩鲜明对比,动静结合,将秋日的高远、流水的清澈、日出的绚烂刻画得淋漓尽致,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观察力和精湛的写景技巧。
翁承赞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壶山可能是他游历途中所见的一处山水胜景。此诗可能是他在秋日游览壶山时,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打动而创作的,通过描绘壶山周边的地理环境和秋日海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由于相关史料记载有限,具体的创作细节已难以确切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