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
何必天台寺,幽禅瀑布房。
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
更看道高处,君侯题翠梁。
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
何必天台寺,幽禅瀑布房。
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
更看道高处,君侯题翠梁。
在繁华的城郭之中有一座佛寺,道成上人居住在这里,环境同样清幽凉爽。
又何必一定要去天台寺,那里有幽静的禅房和瀑布相伴呢。
湘竹制成的竹席铺展开来,触感光滑;煮着蜀地嫩芽制成的茗茶,香气四溢。
再看那道艺高深之处,有达官贵人在翠绿的屋梁上题字留念。
1. 黄滔,晚唐五代时期的诗人,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其诗多应酬赠答、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俊拔。
2. 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在佛教中,“上人”指德行高尚、智慧超群的僧人。
3. 湘竹,又名湘妃竹,传说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在舜死后,泪洒竹上,形成斑纹,故湘竹常带有凄美的文化意象,也因其质地优良,常被用于制作器物。
4. 蜀地(今四川一带)自古盛产茶叶,如蒙顶茶等,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诗中“蜀芽”体现了当时蜀地茶叶的名气。
5. 唐代佛教盛行,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他们常在此题诗唱和,留下了许多与寺院相关的诗作。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在热闹的城市里有一座佛寺,道成上人住在这儿,环境依然清凉宜人。这就像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在于地点是否偏远,而在于内心的感受。
然后诗人说何必非要去天台寺呢?那里有幽静的禅房和瀑布,这里同样有这样的意境。这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不一定只存在于大家都熟知的地方,身边也可能有惊喜。
再看“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这两句就像一幅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寺院生活的舒适和雅致。竹席的光滑,茶香的浓郁,都是很细腻的体验,说明诗人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
最后两句,说上人佛法高深,连达官贵人都来题字,这不仅是在夸上人,也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品德和学识,总会被人认可和称赞。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写了景,又写了人,还蕴含着一些人生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即点出寺院位于城郭之中却依旧清凉,打破了人们认为只有深山古寺才显幽静的固有观念,突出了此处环境的独特。接着以“何必天台寺”反问,将此处与著名的天台寺相比,强调这里同样具有清幽的禅意,不必刻意追求远方的名寺。
中间两句“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通过对竹席和茶香的描写,细致地展现了寺院生活的清雅舒适,从触觉和嗅觉两方面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更看道高处,君侯题翠梁”,由景及人,赞美了道成上人的高深道艺,以达官贵人题字于屋梁之上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上人声望之高,也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清净禅修生活的欣赏。
黄滔是晚唐诗人,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动荡。他曾多次应试不第,后入闽依附王审知。此诗是他题赠给道成上人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道成上人所居住的寺院虽在城郭之内,却环境清幽,颇有禅意,黄滔因造访此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既赞美了寺院的环境,也赞扬了道成上人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