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道成上人院

黄滔 〔唐朝〕

花宫城郭内,师住亦清凉。

何必天台寺,幽禅瀑布房。

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

更看道高处,君侯题翠梁。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繁华的城郭之中有一座佛寺,道成上人居住在这里,环境同样清幽凉爽。

又何必一定要去天台寺,那里有幽静的禅房和瀑布相伴呢。

湘竹制成的竹席铺展开来,触感光滑;煮着蜀地嫩芽制成的茗茶,香气四溢。

再看那道艺高深之处,有达官贵人在翠绿的屋梁上题字留念。

1. 黄滔,晚唐五代时期的诗人,字文江,莆田(今属福建)人,其诗多应酬赠答、写景咏物之作,风格清新俊拔。

2. 上人,是对僧人的尊称,在佛教中,“上人”指德行高尚、智慧超群的僧人。

3. 湘竹,又名湘妃竹,传说舜的妃子娥皇、女英在舜死后,泪洒竹上,形成斑纹,故湘竹常带有凄美的文化意象,也因其质地优良,常被用于制作器物。

4. 蜀地(今四川一带)自古盛产茶叶,如蒙顶茶等,在唐代就已闻名遐迩,诗中“蜀芽”体现了当时蜀地茶叶的名气。

5. 唐代佛教盛行,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场所,也是文人雅士常去的地方,他们常在此题诗唱和,留下了许多与寺院相关的诗作。

  • 花宫:指佛寺,因佛寺多装饰花卉图案,故称。
  • 城郭:指城市,城为内城,郭为外城。
  • :对僧人的尊称,此处指道成上人。
  • 清凉:清静凉爽,既指环境,也指心境。
  • 天台寺:指天台山的寺庙,天台山是佛教圣地,多有名寺。
  • 幽禅:幽静的禅房,指僧人修行的地方。
  • 瀑布房:靠近瀑布的禅房。
  • :竹席。
  • 湘竹:即湘妃竹,一种有斑纹的竹子,产于湖南等地。
  • :指茶。
  • 蜀芽:蜀地出产的茶叶嫩芽,蜀地多产好茶。
  • 道高处:指道成上人佛法高深之处。
  • 君侯:古代对达官贵人的尊称。
  • 翠梁:绿色的屋梁,此处指佛寺的屋梁。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的脉络。诗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在热闹的城市里有一座佛寺,道成上人住在这儿,环境依然清凉宜人。这就像告诉我们,真正的宁静不在于地点是否偏远,而在于内心的感受。

然后诗人说何必非要去天台寺呢?那里有幽静的禅房和瀑布,这里同样有这样的意境。这是在告诉我们,美好的事物不一定只存在于大家都熟知的地方,身边也可能有惊喜。

再看“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这两句就像一幅生活画卷,让我们感受到寺院生活的舒适和雅致。竹席的光滑,茶香的浓郁,都是很细腻的体验,说明诗人观察得很仔细,也很享受这样的时刻。

最后两句,说上人佛法高深,连达官贵人都来题字,这不仅是在夸上人,也让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品德和学识,总会被人认可和称赞。

总的来说,这首诗既写了景,又写了人,还蕴含着一些人生的道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即点出寺院位于城郭之中却依旧清凉,打破了人们认为只有深山古寺才显幽静的固有观念,突出了此处环境的独特。接着以“何必天台寺”反问,将此处与著名的天台寺相比,强调这里同样具有清幽的禅意,不必刻意追求远方的名寺。

中间两句“簟舒湘竹滑,茗煮蜀芽香”,通过对竹席和茶香的描写,细致地展现了寺院生活的清雅舒适,从触觉和嗅觉两方面营造出宁静惬意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最后两句“更看道高处,君侯题翠梁”,由景及人,赞美了道成上人的高深道艺,以达官贵人题字于屋梁之上这一细节,侧面烘托出上人声望之高,也使诗歌的意境得到了升华。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这种清净禅修生活的欣赏。

黄滔是晚唐诗人,一生经历了唐朝的衰落和五代十国的动荡。他曾多次应试不第,后入闽依附王审知。此诗是他题赠给道成上人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诗中内容来看,道成上人所居住的寺院虽在城郭之内,却环境清幽,颇有禅意,黄滔因造访此地,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诗,既赞美了寺院的环境,也赞扬了道成上人的修行。

作者信息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志委主编《福建历代状元》有载,黄滔次孙,黄珦次子、黄仁愿之弟)居晋江潘湖;黄公度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居莆田东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黄洽居福州候官(今属福清与闽候交界处)东里;尚书1人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居浙江紫...

古诗数量:220名句数量: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