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轨尧文混九垓,明堂宏构集良材。
江边云卧如龙稳, 天外泥书遣鹤来。
五夜药苗滋沆瀣,四时花影荫莓苔。
草玄门似山中静,不是公卿到不开。
舜轨尧文混九垓,明堂宏构集良材。
江边云卧如龙稳, 天外泥书遣鹤来。
五夜药苗滋沆瀣,四时花影荫莓苔。
草玄门似山中静,不是公卿到不开。
舜帝的法度与尧帝的文治遍及天下,宏伟的明堂汇聚了众多优秀人才。
在江边如云朵般安卧,像龙一样安稳;天边的诏书派遣仙鹤送达。
深夜的药苗吸收着清晨的露水生长,四季的花影遮蔽着青苔。
潜心著述的门庭如同山中一样幽静,不是公卿贵人前来不会开启。
1. 舜轨尧文:代指古代圣君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传统,是中国古代儒家所推崇的理想政治典范。
2. 明堂:古代重要的礼制建筑,兼具朝会、祭祀、教育等多种功能,是古代政治与文化的象征之一。
3. 泥书:古代的一种文书形式,用泥封缄以示重要和保密,常见于诏书等官方文书。
4. 沆瀣:原指夜间的水汽,后常用来指清晨的露水,在古诗文中常被用来描绘清幽的自然环境。
5. 草玄:源自汉代扬雄撰写《太玄经》的典故,后成为文人潜心著述的代称。
6. 太学博士:古代官职,主要负责太学的教学和相关学术事务,是古代高等教育体系中的重要角色。
这首《题胡州太学丘光庭博士幽居》是一首题赠性质的诗歌,围绕丘光庭博士的幽居生活展开。
开篇从宏观的政治文化背景入手,提及舜尧的教化与明堂聚才,这可能是在暗示丘光庭博士有着不凡的过往,或许曾在朝堂或太学这样的重要场所施展才华。这为后文描写他选择幽居生活做了铺垫,形成一种对比,突出其从喧嚣到宁静的转变。
接着描绘了他幽居的状态和环境。“江边云卧如龙稳”展现了他在隐居生活中的安稳与自在,“龙”这一意象也暗示了他并非普通的隐士,可能有着出众的才华与气度。“天外泥书遣鹤来”则为这份宁静的隐居生活增添了一丝不凡,说明他仍与外界有着一定的联系,且这种联系带有尊贵的色彩。
对于幽居环境的描写,“五夜药苗滋沆瀣,四时花影荫莓苔”充满了自然之趣。深夜的露水滋养着药苗,四季的花影覆盖着青苔,这样的景象不仅体现了环境的清幽,也暗示了丘光庭博士可能喜爱自然、注重养生或潜心研究草药等。
最后“草玄门似山中静,不是公卿到不开”点明了他幽居的主要活动是潜心著述,并且他的门庭十分幽静,不轻易对外开放。“不是公卿到不开”既表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排斥,也从侧面反映出他的身份和声望,即便隐居,仍与上层社会有着一定的交集。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丘光庭博士幽居生活的多方面描绘,塑造了一个兼具才学、声望与淡泊心境的隐士形象,让我们感受到古代文人在仕途与隐居之间的一种选择和生活状态。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丘光庭博士幽居的景象,同时融入了对其品格与追求的赞美。
首联“舜轨尧文混九垓,明堂宏构集良材”,从宏观的角度入手,提及古代圣君的治国之道与文化遍及天下,明堂汇聚贤才,或许是在暗指丘光庭曾身处朝堂或与优秀人才共事,为后文写其幽居形成对比。
颔联“江边云卧如龙稳,天外泥书遣鹤来”,描绘了丘光庭在江边幽居的闲适与不凡。“云卧如龙稳”形象地写出了他安于隐居生活的状态,而“天外泥书遣鹤来”则暗示其或许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声望,朝廷仍会有诏书送达。
颈联“五夜药苗滋沆瀣,四时花影荫莓苔”,转向对幽居环境的细致刻画。深夜药苗在露水中生长,四季花影遮蔽青苔,营造出一种静谧、清幽且富有生机的氛围,体现出幽居之地的自然之美。
尾联“草玄门似山中静,不是公卿到不开”,点出丘光庭潜心著述,门庭幽静,且不轻易为常人开启,只有公卿来访才会开门,既表现了他对隐居生活的坚守,也暗示了其身份的特殊。
全诗语言典雅,意境清幽,将人物的生活状态与周围环境巧妙融合,塑造出一位既有才学又淡泊名利的隐士形象。
由于作者信息未知,这首诗的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题《题胡州太学丘光庭博士幽居》来看,这是一首题赠给胡州太学博士丘光庭的诗,描绘的是丘光庭隐居之处的情景。胡州可能指古地名,太学博士是古代掌管太学教育的官员,丘光庭博士选择幽居,或许是厌倦了官场的纷扰,追求宁静的生活。诗歌通过对其幽居环境的刻画,展现出一种超然世外的生活状态,可能创作于作者拜访丘光庭的幽居之所后,有感而发所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