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情献中丞

喻坦之 〔唐朝〕

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

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

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

沧江长发梦,紫陌久惭行。

意纵求知切,才惟惧鉴精。

五言非琢玉,十载看迁莺。

取进心甘钝,伤嗟骨每惊。

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

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

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

奖善犹怜贡,垂恩必不轻。

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我孤陋笨拙,究竟能成就什么事业,只是徒然地希望能获得科举登第的名声。

自始至终,有谁愿意举荐我呢?人生的得失成败自然也难以明了。

献上的文章缺乏雄才大略,想要归去却没有贫瘠的土地可以耕种。

常常在沧江边做起思乡的梦,在繁华的京城道路上行走久了,心中满是惭愧。

纵然有急切寻求知己的心意,可才华浅薄,只害怕别人精细地鉴别。

我写的五言诗并非精雕细琢的美玉,十年寒窗,只能看着别人像黄莺一样步步高升。

即便进取之心让我甘愿显得愚钝,可遭遇挫折时,常常心惊胆战,感慨不已。

沾满尘土的衣襟上,留下了点点泪痕,客居他乡的鬓角又生出了新的白发。

承蒙您关注,我深知自己值得教诲,您的赞扬和引荐让我仿佛生出了翅膀。

依附在您门下的情意越发恳切,蒙受您的恩德,我定当竭力相报。

您奖励善良之人,还怜惜像我这样献赋求仕的人,施加的恩情一定不会轻。

从今以后若能得到您的提拔,仕途之路自然会荣耀显赫。

1. 折桂: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古人把科举登第称为折桂,因桂树象征着高洁和荣耀,后泛指在考试或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 迁莺:黄莺在春天迁徙,古人常用迁莺比喻人得到升迁,仕途顺利,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3. 中丞:古代官职名,在唐朝,中丞是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职位较高,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4.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五个字,这首诗便是五言律诗,讲究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

5.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的诗歌往往带有较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个人命运的坎坷,情感细腻深沉,此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 孤拙:指自己孤陋笨拙。
  • :经营,成就事业。
  • 折桂:比喻科举登第,古代把登科称为折桂。
  • :举荐,推荐。
  • :指献上的文章、作品等。
  • 雄文:有雄才大略的文章。
  • 瘠土:贫瘠的土地。
  • 沧江:泛指江,常用来寄托思乡之情。
  • 紫陌:指京城的道路,多为繁华之地。
  • 鉴精:精细地鉴别。
  • 琢玉:比喻精心雕琢文字,写出优美的诗文。
  • 迁莺:黄莺迁飞,比喻人升迁,仕途顺利。
  • 取进:进取,追求进步。
  • 伤嗟:悲伤感叹。
  • 尘襟:沾满尘土的衣襟,代指漂泊的生活。
  • 客鬓:客居他乡者的鬓发。
  • 顾盼:关注,眷顾。
  • 吹嘘:此处指赞扬、引荐。
  • 依门:依附门下。
  • 荷德:蒙受恩德。
  • 奖善:奖励善良的人。
  • 怜贡:怜惜献赋求仕的人。
  • 垂恩:施加恩情。
  • 提挈:提拔,扶持。
  • 云路:比喻仕途,高位。
  • 生荣:荣耀显赫。

《陈情献中丞》是晚唐诗人喻坦之向中丞献上的一首诗,目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赏识和提拔。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以诗人的自叙为主,从自身的处境、才能说起,再到对未来的迷茫,最后表达对中丞的期盼,情感真挚而连贯。

诗的开头,诗人坦诚自己“孤拙”,只是希望能通过科举获得名声,这既是他的愿望,也暗示了当时文人对科举的依赖。而“始终谁肯荐”一句,则点出了他面临的最大困境——无人举荐,这在重视人脉和引荐的古代官场中,无疑是阻碍仕途的重要因素。

中间部分,诗人具体描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贡乏雄文献”说明他没有出色的作品能打动考官或权贵,“归无瘠土耕”则表明他连归隐的退路都没有,这种两难的境地让他在京城的繁华道路上行走时,心中满是惭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既急切地希望得到知己的认可,又因才华不足而害怕被精细鉴别。“十年看迁莺”一句,更是道出了他十年寒窗却只能看着别人升迁的无奈与辛酸。

随后,诗人的笔触转向中丞,“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写出了中丞的关注给了他希望和力量,让他仿佛拥有了飞翔的翅膀。他表达了对中丞的感激之情和依附之意,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提拔。最后两句“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则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相信在中丞的帮助下,自己能走上荣耀的仕途。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境遇的写照,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的普遍困境。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交和求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诗中运用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是一首陈情言志之作,语言朴实真挚,情感恳切深沉,将诗人的处境、心境和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篇“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便直抒胸臆,写出自己才能平庸却仍渴望科举成功的心情,奠定了全诗恳切的基调。接着“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道出了无人举荐的无奈和对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当时文人仕途的艰难。

诗中“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既无出色的作品献上,又无归隐的资本,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漂泊他乡的辛酸和岁月的流逝,令人动容。

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中丞的感激和期盼,“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写出了得到关注后的欣喜,“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则体现了对中丞的依附之情和报答之意。最后“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让整首诗的情感在压抑中透出一丝希望。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自叙困境到表达期盼,情感层层递进,将个人的命运与对权贵的希冀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喻坦之是晚唐诗人,当时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竞争激烈,且往往需要有权贵的举荐。从诗题《陈情献中丞》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呈献给中丞的作品。中丞是当时的高官,诗人借此诗向其陈述自己的处境、心志以及对得到举荐提拔的渴望。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的仕途更加艰难。喻坦之可能屡试不第,生活困顿,既无出色的文章能得到赏识,又无田产可以归隐,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此诗,希望能得到中丞的关注和提携,改变自己的命运。

作者信息
喻坦之

喻坦之,晚唐诗人,名列“咸通十哲”。唐懿宗咸通年间屡试不中,后久居长安,与建州刺史李频为友,今存诗十八首。

古诗数量:19名句数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