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
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
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
沧江长发梦,紫陌久惭行。
意纵求知切,才惟惧鉴精。
五言非琢玉,十载看迁莺。
取进心甘钝,伤嗟骨每惊。
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
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
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
奖善犹怜贡,垂恩必不轻。
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
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
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
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
沧江长发梦,紫陌久惭行。
意纵求知切,才惟惧鉴精。
五言非琢玉,十载看迁莺。
取进心甘钝,伤嗟骨每惊。
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
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
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
奖善犹怜贡,垂恩必不轻。
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
我孤陋笨拙,究竟能成就什么事业,只是徒然地希望能获得科举登第的名声。
自始至终,有谁愿意举荐我呢?人生的得失成败自然也难以明了。
献上的文章缺乏雄才大略,想要归去却没有贫瘠的土地可以耕种。
常常在沧江边做起思乡的梦,在繁华的京城道路上行走久了,心中满是惭愧。
纵然有急切寻求知己的心意,可才华浅薄,只害怕别人精细地鉴别。
我写的五言诗并非精雕细琢的美玉,十年寒窗,只能看着别人像黄莺一样步步高升。
即便进取之心让我甘愿显得愚钝,可遭遇挫折时,常常心惊胆战,感慨不已。
沾满尘土的衣襟上,留下了点点泪痕,客居他乡的鬓角又生出了新的白发。
承蒙您关注,我深知自己值得教诲,您的赞扬和引荐让我仿佛生出了翅膀。
依附在您门下的情意越发恳切,蒙受您的恩德,我定当竭力相报。
您奖励善良之人,还怜惜像我这样献赋求仕的人,施加的恩情一定不会轻。
从今以后若能得到您的提拔,仕途之路自然会荣耀显赫。
1. 折桂:源自古代科举制度,古人把科举登第称为折桂,因桂树象征着高洁和荣耀,后泛指在考试或竞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2. 迁莺:黄莺在春天迁徙,古人常用迁莺比喻人得到升迁,仕途顺利,是古诗中常见的意象。
3. 中丞:古代官职名,在唐朝,中丞是御史台的官员,负责监察百官,职位较高,有一定的权力和影响力。
4.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每句诗五个字,这首诗便是五言律诗,讲究平仄、对仗等格律要求。
5.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的诗歌往往带有较为浓厚的感伤色彩,多反映社会现实的黑暗和个人命运的坎坷,情感细腻深沉,此诗便体现了这一特点。
《陈情献中丞》是晚唐诗人喻坦之向中丞献上的一首诗,目的是希望得到对方的赏识和提拔。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以诗人的自叙为主,从自身的处境、才能说起,再到对未来的迷茫,最后表达对中丞的期盼,情感真挚而连贯。
诗的开头,诗人坦诚自己“孤拙”,只是希望能通过科举获得名声,这既是他的愿望,也暗示了当时文人对科举的依赖。而“始终谁肯荐”一句,则点出了他面临的最大困境——无人举荐,这在重视人脉和引荐的古代官场中,无疑是阻碍仕途的重要因素。
中间部分,诗人具体描述了自己的艰难处境,“贡乏雄文献”说明他没有出色的作品能打动考官或权贵,“归无瘠土耕”则表明他连归隐的退路都没有,这种两难的境地让他在京城的繁华道路上行走时,心中满是惭愧。同时,他也表达了自己的矛盾心理,既急切地希望得到知己的认可,又因才华不足而害怕被精细鉴别。“十年看迁莺”一句,更是道出了他十年寒窗却只能看着别人升迁的无奈与辛酸。
随后,诗人的笔触转向中丞,“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写出了中丞的关注给了他希望和力量,让他仿佛拥有了飞翔的翅膀。他表达了对中丞的感激之情和依附之意,希望能得到对方的提拔。最后两句“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则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期盼,相信在中丞的帮助下,自己能走上荣耀的仕途。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境遇的写照,也反映了晚唐时期文人的普遍困境。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科举制度下文人的生存状态,以及诗歌在当时社交和求仕过程中的作用。同时,诗中运用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感受古典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是一首陈情言志之作,语言朴实真挚,情感恳切深沉,将诗人的处境、心境和期盼展现得淋漓尽致。
开篇“孤拙竟何营,徒希折桂名”便直抒胸臆,写出自己才能平庸却仍渴望科举成功的心情,奠定了全诗恳切的基调。接着“始终谁肯荐,得失自难明”道出了无人举荐的无奈和对前途的迷茫,反映出当时文人仕途的艰难。
诗中“贡乏雄文献,归无瘠土耕”两句,形象地描绘了诗人进退维谷的困境,既无出色的作品献上,又无归隐的资本,增强了情感的感染力。“尘襟痕积泪,客鬓白新茎”则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了诗人漂泊他乡的辛酸和岁月的流逝,令人动容。
后半部分,诗人表达了对中丞的感激和期盼,“顾盼身堪教,吹嘘羽觉生”写出了得到关注后的欣喜,“依门情转切,荷德力须倾”则体现了对中丞的依附之情和报答之意。最后“从兹便提挈,云路自生荣”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也让整首诗的情感在压抑中透出一丝希望。
全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从自叙困境到表达期盼,情感层层递进,将个人的命运与对权贵的希冀紧密结合,具有较强的现实感和艺术感染力。
喻坦之是晚唐诗人,当时科举制度是文人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但竞争激烈,且往往需要有权贵的举荐。从诗题《陈情献中丞》可以看出,这首诗是诗人呈献给中丞的作品。中丞是当时的高官,诗人借此诗向其陈述自己的处境、心志以及对得到举荐提拔的渴望。
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文人的仕途更加艰难。喻坦之可能屡试不第,生活困顿,既无出色的文章能得到赏识,又无田产可以归隐,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写下此诗,希望能得到中丞的关注和提携,改变自己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