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耿处士林亭

喻坦之 〔唐朝〕

身向闲中老,生涯本豁然。

草堂山水下,渔艇鸟花边。

窥井猿兼鹿,啼林鸟杂蝉。

何时人事了,依此亦高眠。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身躯在闲适之中渐渐老去,生活本就该如此开阔明朗。

草堂建在山水之间,渔艇停靠在花鸟之旁。

猿猴和鹿一同在井边窥探,林中鸟的鸣叫夹杂着蝉的鸣声。

什么时候世间的琐事能够了结,我也要依靠着这美景安然入睡。

1. 处士:古代指有才德而隐居不仕的人,后也泛指未做过官的士人。

2. 颔联、颈联:律诗通常八句,每两句为一联,依次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颔联和颈联一般要求对仗。

3. 以动衬静:一种写作手法,通过描写动态的景物来反衬环境的宁静。本诗颈联通过猿、鹿、鸟、蝉的活动,反衬出林亭的幽静。

4. 晚唐诗歌特点:部分晚唐诗人的作品多转向描写山水田园、个人情怀,风格清新自然,带有隐逸色彩,本诗即体现了这一特点。

  • 闲中老:在闲适的生活中渐渐老去。
  • 生涯:生活,人生。
  • 豁然:开阔、明朗的样子。
  • 草堂:茅草盖的简陋房屋,常指文人隐居之所。
  • 渔艇:渔船。
  • :一同,一起。
  • :夹杂,混杂。
  • 人事了:世间的琐事了结、结束。
  • 高眠:安睡,熟睡,这里指安然自在地生活。

《题耿处士林亭》是一首充满隐逸情怀的佳作。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它围绕耿处士的林亭展开,描绘了这里的生活与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

首联两句,诗人直接表明了对闲适生活的看法,认为人在闲适之中老去,生活本该是开阔明朗的,这为全诗奠定了宁静、超然的基调。

接着看颔联和颈联,这两联是对林亭景色的具体描绘。颔联“草堂山水下,渔艇鸟花边”,短短十个字,就把草堂的位置和周围的景物呈现出来,山水、渔艇、花鸟,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颈联“窥井猿兼鹿,啼林鸟杂蝉”则更具生机,猿猴和鹿一起在井边窥探,鸟儿的鸣叫和蝉的叫声在林中交织,这些动态的景象不仅没有破坏宁静,反而让我们感受到这里的幽静与自然,这就是以动衬静的妙处。

最后尾联,诗人由景生情,发出“何时人事了,依此亦高眠”的感慨,将自己对摆脱世俗烦恼、向往归隐生活的情感直白地表达出来。

总的来说,这首诗语言平实却意蕴深远,通过对林亭景色的细致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了隐逸生活的美好,也体会到诗人对这种生活的由衷向往。同时,诗中运用的对仗、以动衬静等手法,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描绘了耿处士林亭的清幽环境和闲适生活,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隐逸生活的羡慕与向往。首联“身向闲中老,生涯本豁然”开篇点题,直接抒发了对闲适生活的认同,认为人生本就该如此开阔自在。颔联“草堂山水下,渔艇鸟花边”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林亭的地理位置,草堂依山水而建,渔艇在花鸟旁停泊,画面清新自然,充满田园气息。颈联“窥井猿兼鹿,啼林鸟杂蝉”通过描写猿鹿窥井、鸟蝉共鸣的景象,以动衬静,进一步展现了林亭的幽静,充满生机与野趣。尾联“何时人事了,依此亦高眠”则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希望摆脱世俗琐事,能在此安然隐居的愿望。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雅,将景、情、意完美融合,让人感受到隐逸生活的美好与宁静。

喻坦之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描写山水田园、隐逸生活。耿处士应为一位隐居山林的士人,拥有林亭这样的清幽居所。诗人到访耿处士的林亭,被这里宁静闲适的环境所打动,感受到隐居生活的美好,于是写下此诗,表达对这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的向往。当时社会可能动荡不安,文人雅士往往渴望通过隐居来摆脱世俗的纷扰,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一部分文人的精神追求。

作者信息
喻坦之

喻坦之,晚唐诗人,名列“咸通十哲”。唐懿宗咸通年间屡试不中,后久居长安,与建州刺史李频为友,今存诗十八首。

古诗数量:19名句数量: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