銮驾东回

崔道融 〔唐朝〕

两川花捧御衣香,万岁山呼辇路长。

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两川的鲜花簇拥着御衣,散发着阵阵香气;沿途百姓高呼万岁,皇帝的车驾行进在漫长的道路上。

当今的天子再次从马嵬坡经过,却没有像当年的唐明皇那样满怀惆怅。

1. 崔道融:晚唐诗人,其诗多写山水田园、边塞风光及社会现实,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练。

2. 安史之乱:唐玄宗末年由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的叛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对唐朝的政治、经济、社会等各方面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3. 马嵬坡之变:安史之乱中,唐玄宗逃亡至马嵬坡,禁军将士以杨国忠谋反为由哗变,唐玄宗被迫赐死杨贵妃,这一事件成为唐朝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4. 唐玄宗:李隆基,唐朝在位时间较长的皇帝,前期开创了“开元盛世”,后期因安史之乱导致唐朝由盛转衰。

5. 銮驾:古代皇帝的车驾,是皇权的象征,其规模和装饰都有严格的规定。

  • 銮驾:指皇帝的车驾。
  • 东回:向东返回。
  • 两川:指西川和东川,今四川一带。
  • 御衣:皇帝所穿的衣服。
  • 万岁山呼:指百姓对皇帝高呼万岁,表示拥戴。
  • 辇路:皇帝车驾所走的道路。
  • 马嵬:即马嵬坡,在今陕西兴平,是安史之乱中杨贵妃被赐死的地方。
  • 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基,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称明皇。
  • 惆怅:伤感、失意。

《銮驾东回》是晚唐诗人崔道融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皇帝东回途中经过马嵬坡的情景,巧妙地将现实与历史联系起来。

首先,我们来看诗歌的意象运用。“两川花”“御衣香”等意象营造出一种看似繁华的氛围,展现了皇帝出行的盛大场面。而“万岁山呼”则体现了传统社会中百姓对皇权的尊崇。但“辇路长”一词又埋下伏笔,暗示着帝王之路的不易。

接着,诗歌的对比手法是重点。诗人将当今天子过马嵬坡时的状态与唐玄宗进行对比,唐玄宗在马嵬坡经历了痛失爱妃的惨剧,满心惆怅;而当今天子经过此地却没有类似的情绪。这种对比不仅让我们联想到历史的变迁,也让我们思考晚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大减,皇权受到冲击,昔日的盛唐气象已不复存在,所以当皇帝再次经过马嵬坡时,可能更多的是对现实的无奈,而非像唐玄宗那样个人化的深切惆怅。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并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通过对场景的描绘和历史的对比,让读者自行体会其中的深意,这使得诗歌更具韵味和思考空间。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小见大,通过一个历史场景的再现与对比,反映了时代的兴衰和历史的沧桑,是一首兼具艺术性和思想性的佳作。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皇帝东回的场景,并巧妙地融入历史典故,寓意深刻。

前两句“两川花捧御衣香,万岁山呼辇路长”描绘了皇帝车驾东回时的盛大场面。“两川花捧”既写出了沿途景色的美丽,又烘托出一种拥戴的氛围;“御衣香”则暗示了皇帝的身份尊贵。“万岁山呼”展现了百姓对皇帝的朝拜,而“辇路长”不仅指道路漫长,也可能暗指帝王统治的道路漫长而充满挑战。

后两句“天子还从马嵬过,别无惆怅似明皇”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将当今天子过马嵬坡与唐玄宗进行对比,唐玄宗因在马嵬坡失去杨贵妃而满心惆怅,而当今天子经过此地却没有那样的情绪。这种对比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更蕴含着对现实的感慨,可能是在感叹时代的变化,也可能是在暗示晚唐时期的政治局势已与盛唐不同,帝王的心境也随之改变。全诗篇幅短小,却意味深长,引人深思。

崔道融是晚唐诗人,当时唐朝已由盛转衰,社会动荡不安。此诗可能创作于某次皇帝出行东归途中,途经马嵬坡时有感而发。诗人通过对比当今皇帝与唐玄宗过马嵬坡时的不同心境,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安史之乱中,唐玄宗在马嵬坡被迫赐死杨贵妃,成为其一生的痛,而晚唐时期的皇帝过此地时,虽可能也有对历史的感慨,但已没有像明皇那样深切的惆怅,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晚唐时期皇权衰落、社会风貌与盛唐已大不相同。

作者信息
崔道融

崔道融,江陵人。唐末诗人。以征辟为永嘉(今浙江省温州市)令。累官至右补阙。后避居于闽,因号“东瓯散人”。与司空图为诗友,人称江陵才子。工绝句。僖宗乾符二年(875年),于永嘉山斋集诗500首,辑为《申唐诗》3卷。另有《东浮集》9卷,当为入闽后所作。

古诗数量:75名句数量: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