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广爱寺楞伽山

未知 〔唐朝〕

善高天外远,方丈海中遥。

自有山神护,应无劫火烧。

坏文侵古壁,飞剑出寒霄。

何似苍苍色,严妆十七朝。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美好的山高出天外,显得十分遥远;方丈山在海中,同样遥不可及。

这里自有山神守护,应该不会遭受劫火焚烧。

残破的文字侵蚀着古老的墙壁,锋利的剑仿佛从寒冷的天空中飞出。

怎能比得上这苍茫的山色,如庄严的妆容一般经历了十七个朝代。

1. 诗歌体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讲究对仗和韵律,体现了唐诗的典型特征。

2. 方丈山: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与蓬莱、瀛洲并称为东海三神山,常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象征着仙境。

3. 劫火:源自佛教概念,指世界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坏劫时所起的大火,后在文学作品中多泛指毁灭性的火灾或灾难。

4. 楞伽山:在佛教文化中具有一定意义,传说楞伽经在此山宣讲,是佛教圣地之一,多地有楞伽山,因与佛教的关联常被文人墨客写入诗中。

  • 广爱寺:寺庙名称,具体位置待考。
  • 楞伽山:山名,在今江苏南京附近,也有其他地方以此为名,此处指广爱寺所在的楞伽山。
  • 善高:指美好的山非常高。
  • 方丈:指方丈山,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在东海中。
  • 劫火:佛教用语,指世界毁灭时的大火,也泛指灾难之火。
  • 坏文:残破的文字。
  • 古壁:古老的墙壁。
  • 飞剑:腾空的剑,此处可能有神话或传说色彩。
  • 寒霄:寒冷的天空。
  • 苍苍色:苍茫的颜色,这里指山色。
  • 严妆:整齐华美的妆饰,这里形容山的庄严景象。
  • 十七朝:指经历了多个朝代,“十七”此处可能为虚指,形容朝代众多。

我们先来整体认识一下这首诗,它是一首创作于唐朝的五言律诗,作者不详,描绘的是广爱寺楞伽山的景象。

从诗句来看,诗人的观察非常细致。首联通过对比,写出了楞伽山的高和方丈山的远,让我们一下子就能感受到这片山水的壮阔。颔联则赋予了山神话色彩,说有山神守护,不会遭受劫火,这既表现了人们对山的美好期望,也从侧面烘托了山的神圣。颈联转而描写山的细节,古壁上的坏文和寒霄中的飞剑,一静一动,给山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和神秘气息。尾联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将山色比作历经十七朝的严妆,既赞美了山的不朽,又引发我们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其中的神话传说和佛教元素,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内涵。同时,体会五言律诗的对仗和韵律之美,感受唐诗的艺术魅力。虽然作者未知,但这首诗依然为我们展现了唐朝时期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感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这首诗开篇“善高天外远,方丈海中遥”,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楞伽山的高远和方丈山的遥远,营造出一种空灵、悠远的意境,将现实中的山与传说中的仙山并提,增添了奇幻色彩。

“自有山神护,应无劫火烧”两句,赋予了楞伽山神圣的守护力量,暗示了此地的安宁与稳固,也体现出人们对这片山水的敬畏之情。

“坏文侵古壁,飞剑出寒霄”则从细节入手,古老墙壁上的残破文字诉说着岁月的痕迹,而“飞剑出寒霄”又带有一丝豪迈与神秘,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丰富。

最后“何似苍苍色,严妆十七朝”以反问作结,将苍茫的山色比作历经十七朝依然庄严的妆容,既赞美了山的永恒与壮丽,也暗含了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余味悠长。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感巧妙融合。

由于这首诗的作者未知,其具体创作背景难以确切考证。从诗句内容来看,诗人可能是在游览广爱寺楞伽山时,被当地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所触动而创作了这首诗。诗中描绘了楞伽山的高远、神圣以及历经岁月沧桑的景象,可能反映了诗人对自然山水的赞美以及对历史变迁的感慨。广爱寺作为佛教寺庙,楞伽山也与佛教文化有一定关联,或许诗人也借此表达了对佛门清净之地的敬仰。

作者信息
未知

未知

古诗数量:4870名句数量:9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