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
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
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
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
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
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
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
云雾缭绕的海云山上的寺庙,每次来到这里都让人不禁敞开衣襟。
繁茂的树木仿佛永远生长不尽,细细的泉水声在更深人静时听得愈发清晰。
蝉鸣在高处的雨声中中断,鸟儿在傍晚的山雾中隐没。
在这地方美好的夜晚,月光皎洁,秋日的情怀却被楚地的捣衣声隔断。
1.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诗歌多注重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风格往往较为含蓄深沉,曹松此诗体现了这一特点。
2. 借景抒情:这是古诗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本诗中诗人借岳麓寺的景色表达了自己的心境。
3. 岳麓寺: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寺庙之一,常成为文人题咏的对象,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
4. 楚地文化:诗中“楚砧”提及楚地,楚地在古代有独特的文化风貌,捣衣声常出现在古诗中,多与思乡、愁绪等情感相关。
5. 通假字:“沈”通“沉”,在古诗中较为常见,学习时需注意识别。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晚唐诗人曹松游览湖南岳麓寺时创作的。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是一首题咏之作,记录了诗人在岳麓寺的所见所感。
首联“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直接点出了地点是海云山上的岳麓寺,“每到每开襟”则生动地表现出诗人来到这里时心情的舒畅,仿佛山间的灵气能让人豁然开朗。
颔联和颈联是对岳麓寺周围景色的细致描绘。“万木长不住”写出了树木的繁茂,充满生机;“细泉听更深”则通过听觉,在深夜里细泉的声音更显清晰,突出了环境的幽静。“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这两句,把蝉、雨、鸟、夕岚这些元素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一幅动态的山间画面,蝉鸣因雨而停,鸟儿隐入雾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山间的宁静与变化。
最后尾联“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由景转到情。美好的月夜,本是赏心悦目的,但远处楚地的捣衣声却让诗人的秋日情怀有了一丝阻隔,这里面蕴含着诗人淡淡的愁思,可能是思乡,也可能是对人生的感慨,让整首诗的情感更加丰富。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景起兴,以情收尾,情景交融,让我们既领略了岳麓寺的清幽之美,也感受到了诗人复杂的内心世界,是一首很有意境的佳作。
全诗描绘了岳麓寺周围的景致和诗人在此的感受,意境清幽深远。首联“海云山上寺,每到每开襟”,点明地点,写出了诗人每次来到这云雾缭绕山间的寺庙,都感到心胸开阔,奠定了舒畅的基调。颔联“万木长不住,细泉听更深”,从视觉和听觉入手,写山间繁茂的树木和深夜清晰的泉声,展现了山林的幽静。颈联“蜩沾高雨断,鸟遇夕岚沈”,细致地描绘了蝉鸣因雨而断、鸟儿隐没在傍晚山雾中的景象,画面感极强,动静结合,进一步渲染了山间的宁静氛围。尾联“此地良宵月,秋怀隔楚砧”,由景入情,美好的月夜本应令人愉悦,而远处的捣衣声却勾起了诗人的秋日愁思,以乐景衬哀情,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全诗语言质朴自然,写景细腻生动,情景交融,将岳麓寺的清幽之美和诗人的复杂情怀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曹松是晚唐诗人,一生困顿,屡试不第,曾长期漂泊。岳麓寺地处风景秀丽的岳麓山,是文人墨客常游历题咏之地。此诗当是曹松游历湖南岳麓寺时所作,诗人触景生情,将自己在岳麓寺的所见所闻所感融入诗中,借景抒情,表达了特定情境下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