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曲江书事

李洞 〔唐朝〕

门摇枯苇影,落日共鸥归。

园近鹿来熟,江寒人到稀。

片云穿塔过,枯叶入城飞。

翻怕宾鸿至,无才动礼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门口摇动着干枯芦苇的影子,在落日余晖中与鸥鸟一同归来。

因园子靠近鹿群,它们往来已很熟络;江水寒冷,前来的人日渐稀少。

一片云彩穿过塔尖飘去,干枯的树叶飞进城内。

反而害怕鸿雁到来,只因自己没有才华,难以打动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1. 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其诗学贾岛,风格奇峭,多写山水景物和羁旅情怀。

2. 曲江在唐代是重要的文化娱乐场所,每逢佳节,游人如织,许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诗篇。

3. 律诗通常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4. “礼闱”在唐代指的是尚书省礼部主持的科举考试,是当时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

5. 诗中运用了多个意象,如“枯苇”“落日”“鸥”“鹿”“片云”“枯叶”“宾鸿”等,这些意象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 曲江:地名,在今陕西省西安市东南,为唐代著名游览胜地。
  • 书事:记事,记录所见所感。
  • 枯苇:干枯的芦苇。
  • :水鸟,常栖息于水边。
  • :熟悉,习惯。
  • 片云:一小片云。
  • 宾鸿:即鸿雁,古代常用来比喻信使或游子。
  • 礼闱:古代科举考试的地方,这里代指科举考试。

《秋日曲江书事》是一首充满秋日萧瑟之感与诗人个人情怀的五言律诗。开篇从眼前之景入手,干枯的芦苇在门口摇晃,落日余晖中鸥鸟归巢,一下子就将人带入到清冷的氛围中。

接着诗人描写了周围的环境,园子靠近鹿群,鹿已经很熟悉这里,而江水寒冷,来的人越来越少,通过鹿的“熟”与人的“稀”对比,更凸显出此地的幽静。空中,一片云彩穿过塔尖,枯叶飞进城内,这些景象都紧扣“秋日”,进一步强化了萧瑟的意境。

最后,诗人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自己,说反而害怕鸿雁到来,因为自己没有才华,难以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这里的“怕”字用得很妙,将诗人内心的不自信、对前途的担忧表现得淋漓尽致。

整首诗情景交融,以景起兴,以情收尾,将秋日曲江的景色与自己的心境完美结合,让我们感受到了晚唐文人在时代背景下的失意与无奈。同时,诗歌的对仗工整,语言凝练,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学功底。

这首诗以秋日曲江的景象为切入点,营造出萧瑟、清幽的氛围。首联“门摇枯苇影,落日共鸥归”,通过“枯苇”“落日”“鸥”等意象,勾勒出一幅傍晚时分的凄凉画面,“摇”字生动地写出了芦苇在风中晃动的姿态。

颔联“园近鹿来熟,江寒人到稀”,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幽静,鹿因园近而常来,人因江寒而稀少,动静结合,更显寂寥。

颈联“片云穿塔过,枯叶入城飞”,描绘了空中景象,片云、古塔、枯叶,进一步渲染了秋日的萧瑟,“穿”“飞”二字使画面有了动态感。

尾联“翻怕宾鸿至,无才动礼闱”,由景入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害怕鸿雁到来,实则是担心自己才华不足,无法在科举中取得成功,将内心的苦闷与担忧巧妙地表达出来,使全诗的情感得以升华。

李洞是晚唐诗人,其诗作多抒发怀才不遇之感。此诗题为“秋日曲江书事”,可知是诗人在秋日于曲江游览时,触景生情所作。当时曲江虽仍是一处场所,但可能已不复盛唐时的繁华。诗人面对秋日曲江的萧瑟景象,联想到自身处境,写下了这首诗,表达了内心的失意与对科举的忧虑。

作者信息
李洞

李洞,字才江,京兆人。苦吟作诗,诗风奇峭。

古诗数量:186名句数量: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