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拜旆旗前,松阴路半千。
楼冲高雪会,驿闭乱云眠。
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
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
违拜旆旗前,松阴路半千。
楼冲高雪会,驿闭乱云眠。
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
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
在旌旗前拜别,违背了往常的礼仪,沿着松荫覆盖的道路行走了近五百里。
高楼上正逢大雪纷飞的聚会,驿站关闭,在纷乱的云雾中歇息。
科举的榜单悬挂在临江的省衙前,你的名字被题写,将赴府宅的宴席。
人们都在求取你新写的蜀地辞赋,想必会珍视写在浣花笺上的佳作。
1. 李洞:唐代诗人,字才江,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唐宣宗大中年间前后在世。其诗多写山水景致与赠别之情,风格奇崛,深受贾岛影响,被称为“贾浪仙(贾岛)之亚”。
2. 秀才:唐代科举考试中,秀才科为常科之一,后来逐渐废绝,此处“秀才”泛指读书人。
3. 浣花笺:唐代著名的笺纸,因产于成都浣花溪畔而得名,纸质细腻,色泽莹润,是当时文人墨客喜爱的书写用纸,与薛涛笺齐名。
4. 唐代科举:唐代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重要发展阶段,设有多种科目,如进士科、明经科等,考中者可获得官职或受到社会的认可,诗中“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反映了科举中第后的荣耀场景。
《龙州送裴秀才》是一首充满情感与意蕴的送别诗。我们先从整体上把握,这首诗围绕送别裴秀才展开,既写了送别时的情景,也提及了友人科举中第的喜事,情感丰富。
首联交代了送别的场景,“违拜旆旗前”让我们感受到送别可能有些仓促,而“松阴路半千”则让我们仿佛看到友人沿着漫长的林荫路远去的画面,隐含着诗人的不舍。颔联通过写景来烘托气氛,大雪中的高楼聚会、云雾中的驿站,这些景象不仅描绘了旅途的环境,也让我们体会到友人前行路上的不易。
颈联是全诗的一个小高潮,点出了裴秀才科举中第这一喜事,“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简单的两句就把中第后的荣耀场景展现出来,让我们感受到诗人为友人感到的喜悦。尾联则将重点放在友人的才华上,“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从人们对其新作的渴求,侧面烘托出裴秀才的文学造诣之高,也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赞赏和期许。
整首诗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情景结合巧妙,既表达了送别之情,又传递出对友人的美好祝愿,是一首值得细细品味的佳作。同时,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了解到唐代的科举制度、文人交往以及当时的文化特色,如浣花笺的使用等,具有一定的历史文化价值。
这首送别诗情景交融,既描绘了送别的场景,又展现了对友人的赞赏与期许。首联“违拜旆旗前,松阴路半千”,点明送别地点与行程,“违拜”一词略带仓促之感,“松阴路半千”则勾勒出道路的清幽与漫长,为送别增添了几分不舍。
颔联“楼冲高雪会,驿闭乱云眠”,以景物描写烘托氛围,高楼、大雪、关闭的驿站、纷乱的云雾,营造出一种苍茫、静谧的意境,也暗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寂。
颈联“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转入对友人成就的叙述,点明裴秀才科举中第的喜事,“榜挂”“名题”等词极具画面感,展现出友人的荣耀。
尾联“人求新蜀赋,应贵浣花笺”,则进一步赞扬裴秀才的才华,人们渴求他的新作,连他写作所用的浣花笺也会因此珍贵,既写出了友人的文名,也寄托了诗人对其未来创作的期待。全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此诗为唐代诗人李洞送别裴秀才所作。从诗中“榜挂临江省,名题赴宅筵”等句可知,裴秀才当时可能科举中第,即将前往新的地方或赴任。诗人在龙州(今四川平武一带)为其送行,通过描绘送别场景和对裴秀才才华的称赞,表达了送别之情与美好祝愿。李洞作诗注重炼字炼句,风格奇峭,此诗也体现了他的创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