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 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
台上灯红莲叶密, 眉间毫白黛痕销。
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
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
年轻时便用金刀剪断了如云的发鬟,曾经持守着五百条戒律。
佛台上的红莲灯盏密集排列,眉间的白毫显现,曾经描画的黛色已消失。
刺绣出的佛国以银为地,描绘出的王城有白雪覆盖桥梁。
在这青松翠桧环绕的清净高楼寺院里,世间的英雄豪杰反而自愧不如,躬身行礼。
1. 李洞,晚唐诗人,字才江,其诗多写山水、寺院,风格奇峭,受贾岛影响较深。
2. 佛教戒律:佛教中,比丘尼需遵守的戒律条文繁多,“五百条”是对其戒律数量的概称,体现了佛教对修行者行为规范的严格要求。
3. 佛国:是佛教术语,指佛所居住的地方,也指佛教徒所向往的理想世界,常被描绘为美好、清净、无烦恼的境界。
4. 白毫相:是佛教中佛的三十二相之一,指佛眉间有白色毫毛,柔软如兜罗绵,右旋宛转,常用来象征佛的智慧和慈悲。
5. 松桧在古诗中的象征意义:松和桧都是四季常青的树木,耐寒耐旱,在古诗中常被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品格,也常出现在描写寺院、山林的诗句中,烘托清净、肃穆的氛围。
《题尼大德院》是晚唐诗人李洞题咏寺院的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这首诗的脉络,它从尼姑的出家经历写起,再到寺院的景物、艺术作品,最后以世人的反应作结,层层递进,全方位地展现了尼大德院的风貌。
首联让我们了解到诗中主角是一位早年便出家的尼姑,她严格遵守佛教戒律,这为后文描写她的修行境界奠定了基础。颔联通过对佛灯和尼姑容貌的刻画,营造出庄严的氛围,也让我们看到了一位潜心修行、不重外表的修行者形象。颈联中精美的绣品和画作,不仅展现了寺院的艺术水准,更向我们描绘了佛教理想中的美好世界,让我们感受到寺院的超凡脱俗。尾联则以对比的手法,用世间英雄的自愧不如,突出了寺院修行者的崇高境界和佛教清净环境的巨大影响力。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理解佛教在晚唐的盛行以及文人与寺院的密切联系。同时,诗中涉及的佛教术语和文化意象,如“五百条戒律”“佛国”“白毫相”等,也需要我们加以了解,这样才能更深入地体会诗歌的内涵。此外,诗人运用的描写手法,如对比、烘托等,也值得我们品味学习,感受古典诗歌的艺术魅力。
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尼大德院的景象及其中尼姑的修行状态,意境清幽,情感真挚。
首联“云鬟早岁断金刀,戒律曾持五百条”,开篇便点明了诗中主体是早年出家的尼姑,以“断金刀”这一动作,简洁地交代了其出家的经历,“持五百条戒律”则凸显了她对佛教戒律的坚守,展现出其虔诚的修行态度。
颔联“台上灯红莲叶密,眉间毫白黛痕销”,转入对寺院景物和尼姑容貌的描写。佛台上密集的红莲灯盏,营造出庄严神圣的氛围;而尼姑眉间显现出的白毫与消失的黛痕,形成鲜明对比,既暗示了她修行的精进,也体现了她不重外在修饰、一心向佛的心境。
颈联“绣成佛国银为地,画出王城雪覆桥”,描绘了寺院中精美的绣品和画作,佛国仙境与雪覆桥梁的王城景象,不仅展现了寺院艺术的精湛,也暗含了佛教中理想世界的美好,进一步烘托出寺院的清净超凡。
尾联“清净高楼松桧寺,世雄翻愧自低腰”,以寺院周围青松翠桧环绕的清净环境收尾,通过世间英雄豪杰在此自愧不如、躬身行礼的描写,反衬出寺院修行者境界的高远和佛教清净境界的感召力,升华了诗歌的主题。
全诗语言凝练,意象鲜明,将叙事、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生动地展现了尼大德院的独特风貌和修行者的崇高境界,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之情。
李洞是晚唐诗人,生平喜游山寺,与僧尼多有交往,其诗作中多有题咏寺院、僧尼的内容。此诗《题尼大德院》便是他游览尼大德院时所作,通过对寺院中尼姑的修行生活、寺院环境等的描绘,表达对僧尼修行境界的赞叹。当时社会佛教盛行,寺院文化繁荣,文人墨客常以寺院为题材进行创作,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文化风貌和诗人对佛教清净境界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