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秋日后晒书天,白日当松影却圆。
五字句求方寸佛, 一条街擘两行蝉。
不曾著事于机内,长合教山在眼前。
花落俦公房外石,调猿弄虎叹无缘。
新秋日后晒书天,白日当松影却圆。
五字句求方寸佛, 一条街擘两行蝉。
不曾著事于机内,长合教山在眼前。
花落俦公房外石,调猿弄虎叹无缘。
新秋过后的日子正是晒书的好天气,阳光穿过松树,树影却显得圆润。
用五言诗句来祈求心中那方寸大小的佛理,一条街被两旁的蝉鸣分隔开来。
不曾将世事放在心机之内,常常让青山映照在眼前。
花朵落在僧友的房外石头上,只能感叹自己没有调弄猿猴、猛虎的缘分。
1. 晚唐诗歌:李洞生活在晚唐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在风格上与盛唐、中唐有所不同,往往带有一种萧瑟、孤寂的氛围,同时也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抒发和对细节的描绘。
2. 佛教与诗歌:唐代很多诗人都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佛教的禅理和意境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此诗中“方寸佛”等内容便体现了佛教文化对诗人的影响。
3. 五言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主要体裁之一,每句五个字。诗中“五字句求方寸佛”提到了五言诗,可见诗人对这种诗歌体裁的运用和重视。
4. 南岳:即衡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名山,有“五岳独秀”之称,历史上有许多高僧在此修行,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传播地。
《寄南岳僧》是晚唐诗人李洞写给南岳僧人的一首诗,通过对秋日景象的描绘和对僧人生活的想象,表达了复杂的情感。
开篇从新秋晒书的场景入手,营造出宁静的氛围,让我们仿佛看到了秋日里阳光明媚、松影婆娑的画面。接着,诗人将自己作诗与求佛联系起来,展现了他对精神世界的追求,而街道上的蝉鸣则从侧面烘托出环境的清幽,让我们感受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
诗的后半部分,诗人直接表达了自己对超然心境的向往,不被世事所困扰,时刻与青山相伴,这是一种非常理想化的生活状态。最后,诗人看到僧友房外的落花,联想到僧人能与猿虎相处的生活,不禁感叹自己没有这样的缘分,流露出对僧人清净生活的羡慕之情。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感受到晚唐诗歌的独特风格,还能了解到当时佛教文化对文人的影响,以及文人对自然、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同时,诗中对景物的细腻描写和情感的真挚表达,也值得我们细细品味和学习。
首联“新秋日后晒书天,白日当松影却圆”,以清新的笔触描绘了新秋时节的晴朗景象,晒书天点明时节特点,“白日当松影却圆”一句,通过阳光与松影的对比,营造出宁静祥和的氛围,画面感十足。
颔联“五字句求方寸佛,一条街擘两行蝉”,将作诗与求佛相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佛理的追求,而“一条街擘两行蝉”则以生动的蝉鸣景象,展现出环境的清幽,蝉鸣本是喧闹之声,却在此处衬托出街道的寂静,颇具妙趣。
颈联“不曾著事于机内,长合教山在眼前”,直接表达了诗人对超然物外心境的向往,不将世事放在心机之中,让青山常在眼前,体现出一种淡泊名利、亲近自然的人生态度。
尾联“花落俦公房外石,调猿弄虎叹无缘”,以落花这一意象增添了画面的静谧与禅意,而“调猿弄虎叹无缘”则抒发了诗人对僧人与自然相融生活的羡慕以及自身无法企及的遗憾,情感真挚,余味悠长。
整首诗语言质朴却富有深意,情景交融,将自然景象与内心感悟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和对佛理的探求。
李洞是晚唐时期的诗人,其诗歌风格奇峭,多与僧道交往,对佛教文化有较深的感悟。南岳是佛教圣地,有众多寺庙和僧人。从诗题《寄南岳僧》可知,这首诗是诗人寄给南岳一位僧人的作品。当时可能正值新秋时节,诗人触景生情,联想到僧人的生活,于是写下此诗,既描绘了秋日景象,也表达了对僧人清净生活的向往以及自身与这种生活无缘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