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急云轻鹤背寒,洞天谁道却归难。
千山万水瀛洲路,何处烟飞是醮坛。
风急云轻鹤背寒,洞天谁道却归难。
千山万水瀛洲路,何处烟飞是醮坛。
秋风急促,云彩轻盈,仙鹤的背上背透着寒意,谁说回归那神仙居住的洞天福地是件困难的事。
历经千山万水踏上前往瀛洲的道路,哪里有香烟缭绕的地方便是道士设坛祭祀的场所。
1. 唐求:唐代诗人,约公元906年前后在世,自号“诗瓢”,其诗多描写隐逸生活和山水景物,风格清新自然。
2. 炼师:道教中对道士的尊称,原指修炼丹药的道士,后泛指有道行的道士。
3. 洞天福地:道教术语,指神仙居住的名山胜境,是道教宇宙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道教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4. 瀛洲:古代神话中的仙山,常与蓬莱、方丈并称,是古人想象中神仙居住的地方,在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超凡脱俗的境界。
5. 醮坛:道教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醮”是道教特有的一种祭祀活动,有祈福、禳灾、超度等不同目的。
《题刘炼师归山》是唐代诗人唐求为送别刘炼师归山而创作的一首诗。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诗歌的内容,诗的题目明确告诉我们这是一首与刘炼师归山相关的诗,“题”字表明了诗歌的创作缘由。
首句“风急云轻鹤背寒”,通过对自然景象和“鹤背”的描写,不仅交代了时节和环境,还巧妙地暗示了刘炼师的身份,让我们仿佛看到一位道士乘鹤而行的画面。紧接着“洞天谁道却归难”,以反问的形式,打破了人们对归山艰难的固有认知,体现出诗人对刘炼师归山之举的别样看法,认为对修道之人而言,回归洞天并非难事。
后两句则将目光投向归山的路途和目的地,“千山万水瀛洲路”写出了路程的遥远与艰辛,而“何处烟飞是醮坛”则以问句引发我们的思考,让我们联想到刘炼师回归后的修行生活。
从思想情感来看,诗人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刘炼师归山的感慨,同时也流露出对那种超然物外的修仙生活的向往。在艺术特色上,诗歌意境清幽,语言简洁却意蕴丰富,尤其是反问和问句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可读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风急云轻鹤背寒”,以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一幅清寂高远的画面,“风急”“云轻”点明天气状况,“鹤背寒”则既点出时令,又暗示了刘炼师的身份,营造出一种仙气飘飘的氛围。
“洞天谁道却归难”一句,以反问的语气,表达了对归山之难的否定,似乎在说对于像刘炼师这样的修道之人,回归神仙洞府并非难事,体现出一种洒脱之感。
后两句“千山万水瀛洲路,何处烟飞是醮坛”,描绘了刘炼师归山途中的遥远与艰辛,“千山万水”极言路程之远,而“瀛洲路”则点出其目的地的超凡脱俗。末句以问句作结,探寻醮坛所在,既呼应了刘炼师的道士身份,又给人以悠远的遐想,余味无穷。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高远,字里行间流露出对道教修仙世界的神往。
唐求为唐代诗人,生平事迹记载较少,其诗多写隐逸生活和山水风光。从诗题《题刘炼师归山》可知,此诗是为送别刘姓道士回归山林而作。唐代道教盛行,许多文人与道士交往密切,诗人可能是在刘炼师结束尘世活动,返回修行之地时,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既表达了对刘炼师归山之举的感慨,也蕴含着对隐逸修仙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