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
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一种芳菲出后庭,却输桃李得佳名。
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
有一种芬芳美丽的花卉出自后院,却在名声上输给了桃花和李花。
谁能够去向天上的神仙诉说,让它从此能把根移到离天空很近的仙境之中。
1. 借物抒情:这首诗运用了借物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牡丹的描写和情感寄托,表达诗人自身的情感和愿望。
2. 对比手法:诗中将牡丹与桃李进行对比,突出牡丹在名声上的不如意,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3. 唐代诗歌题材:唐代诗歌题材广泛,咏物诗是其中重要一类,诗人常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寄托情怀,此诗便是典型的咏物诗。
4. 捧剑仆:唐代诗人,身份特殊,留存诗作不多,其作品往往带有对自身境遇的感慨。
《题牡丹》是唐代捧剑仆的一首咏物佳作。我们先从字面意思理解,牡丹生长在后庭,有着芬芳的气息,却在名声上比不上桃李。诗人进而发出疑问,谁能把牡丹的美告诉天上的神仙,让它能移植到仙境之中。
从深层来看,诗人借牡丹象征那些有才华却被埋没的人。当时社会可能更看重像桃李一样容易被认可的事物,而像牡丹这样同样优秀的存在却被忽视。诗人通过对牡丹的同情,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境。
在艺术手法上,对比的运用很关键,牡丹和桃李的对比,突出了不公平的现象;借物抒情则让情感的表达更加含蓄而深刻。理解这首诗,要结合诗人的身份和唐代的社会背景,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义。
这首诗以牡丹为吟咏对象,构思巧妙。首句“一种芳菲出后庭”点明牡丹的生长环境和美丽芬芳,“出后庭”暗示其可能不被人熟知。“却输桃李得佳名”形成对比,牡丹虽美却在名声上不及桃李,流露出对牡丹的惋惜之情。后两句“谁能为向天人说,从此移根近太清”则寄托了愿望,希望牡丹能被赏识,移到仙境,实则是诗人希望自身怀才不遇的境况能得到改变,全诗借物抒情,情感真挚,语言朴素中见巧,寓意深刻。
捧剑仆是唐代的一位仆人,身份低微。他的作品留存较少,这首《题牡丹》借牡丹抒发情感。当时社会可能更推崇桃李等花卉,而牡丹虽美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诗人可能借此诗表达对自身才华被埋没的感慨,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对不同事物评价的取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