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阴。
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
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阴。
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
池塘里的莲花枯萎憔悴,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园中的竹子也低垂着枝叶,翠绿的浓荫也已减少。
园中的竹子和池塘里的莲花啊,你们不要惆怅伤感,看看彼此的模样,就好像主人我的心境一样。
1. 借物抒情:这是诗歌中常见的表现手法,指诗人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描绘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诗中诗人借池莲和园竹的衰败景象,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惆怅之情。
2. 拟人手法:将事物人格化,赋予事物人的情感和动作。诗中“园竹池莲莫惆怅”一句,把园竹和池莲当作人来写,使它们具有了人的情感。
3. 杨昭俭:五代至北宋初年文学家,字仲宝,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感,风格较为质朴。
我们先来读一遍这首诗,感受一下诗中的氛围。“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阴”,大家可以想象一下,池塘里的莲花不再娇艳,园子里的竹子也没了往日的生机,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对,是一幅衰败、萧瑟的画面。
接着看后两句“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这里诗人为什么要劝园竹和池莲不要惆怅呢?因为它们的样子就像诗人自己的心情一样。诗人看到这些衰败的景物,联想到了自己,于是把自己的惆怅之情寄托在了它们身上。
这首诗用了借物抒情和拟人的手法,让我们很容易就能感受到诗人内心的情感。大家在以后读诗的时候,也可以留意一下这些表现手法,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同时,了解诗人的时代背景也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杨昭俭所处的动荡时代,可能也让他的内心多了几分失意和惆怅,这在诗中都有所体现。
这首诗前两句“池莲憔悴无颜色,园竹低垂减翠阴”,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家园中池莲和园竹的衰败景象。“憔悴”“无颜色”写出了池莲的枯萎,“低垂”“减翠阴”则表现了园竹的凋零,营造出一种萧瑟、凄凉的氛围。
后两句“园竹池莲莫惆怅,相看恰似主人心”,诗人由景入情,将池莲和园竹拟人化,劝它们不要惆怅,因为它们的状态正像自己的心境。这里诗人借物抒情,通过对园中景物的描绘,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失意、惆怅之情,情景交融,意境深远。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将个人心境与自然景物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杨昭俭是五代至北宋初年的官员、文学家,其生平经历了朝代更迭的动荡时期。《题家园》这首诗从题目来看,是诗人题写在自己家园中的作品。结合其所处时代背景,当时社会可能较为动荡,诗人或许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些不顺或心境不佳,于是通过描绘家园中池莲和园竹的景象,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