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菊

李建勋 〔唐朝〕

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

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

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

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一丛丛菊花竞相绽放,鲜艳夺目,一枝之上花开几度。

菊花味道甘甜,可用来酿制美酒,香气远胜过兰草与荪草。

在古老的道路旁,菊花在风中摇曳,身影渐渐远去;在荒凉的篱笆边,浓重的露水压弯了繁茂的花枝。

时常采得满筐的菊花,服食之后渐渐知晓了养生之道。

1. 李建勋: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其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和田园生活,风格清新质朴。

2. 菊花的文化意象:在古代诗歌中,菊花常象征高洁、隐逸、长寿等,是文人常用的创作题材。

3. 律诗特点:此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4. 服饵文化:古代有服食草药等以养生保健的文化,菊花在其中是常见的食材或药材,认为其有清热、明目等功效。

  • 簇簇:形容菊花一丛丛、一簇簇的样子。
  • 竟相鲜:竞相展现鲜艳的姿态。
  • 几番:几次,此处指菊花多次开放。
  • 资麹糵(qū niè):用来制作酒曲。资,供给、用来;麹糵,指酿酒用的酒曲。
  • 兰荪:两种香草,兰指兰草,荪是菖蒲科植物,此处泛指香草。
  • 古道:古老的道路。
  • 荒篱:荒凉的篱笆。
  • 露压繁:露水浓重,压在繁茂的菊花上。
  • 盈筐:满筐。
  • 服饵:服食丹药或草药等养生之物,此处指服食菊花。
  • 知门:知晓门道、方法。

《采菊》是一首充满生活情趣的五言律诗,诗人李建勋以细腻的观察和质朴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菊花的美与价值。

开篇两句,诗人便将菊花竞相开放的热闹景象呈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受到菊花蓬勃的生命力。接着,从菊花的味道和香气入手,与酒曲、香草作比,突出了菊花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有实用价值,可酿酒、可闻香。

而后两句,诗人将视角转向菊花生长的环境,古道、荒篱,这些朴素的场景衬托出菊花不事张扬的品格,风摇、露压的动态描写,更让菊花的形象生动起来。最后,写采菊的收获和服食菊花的感悟,使诗歌从对景物的描写自然过渡到对生活的体验,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在采菊、食菊过程中获得的乐趣与智慧。

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仅能欣赏到菊花的美,还能了解到古代的田园生活、文化习俗以及诗歌的格律知识,感受到中国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

这首诗围绕“采菊”展开,生动地描绘了菊花的形态、气味以及采菊的情景,充满了生活气息与自然之美。

首联“簇簇竟相鲜,一枝开几番”,以简洁的语言勾勒出菊花繁茂盛开的景象,“竟相鲜”展现出菊花争奇斗艳的姿态,“开几番”则暗示了菊花花期较长、生命力顽强的特点。

颔联“味甘资麹糵,香好胜兰荪”,从味觉和嗅觉两方面赞美菊花。菊花不仅味道甘甜可用于酿酒,香气更是胜过香草,突出了菊花的实用价值与独特魅力。

颈联“古道风摇远,荒篱露压繁”,将菊花置于“古道”“荒篱”的环境中,描绘了风中摇曳的菊花和被露水重压的繁茂花枝,营造出一种古朴、清幽的意境,也暗示了菊花生长环境的质朴。

尾联“盈筐时采得,服饵近知门”,写采菊的收获以及服食菊花带来的感悟,将菊花与养生之道联系起来,使诗歌在对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增添了一丝生活智慧。

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淡雅,通过对菊花的细致刻画,表达了诗人对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享受。

李建勋是唐末五代时期的诗人,其生活的时代社会动荡不安。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着高洁、隐逸,常被文人墨客所咏叹。此诗可能是诗人在田园生活中,见到菊花盛开的景象,有感而发创作的。诗人通过对采菊场景的描绘,或许寄托了自己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向往,以及对菊花所代表的高尚品格的推崇。

作者信息
李建勋

李建勋[公元八七二年左右至九五二年]字致尧,广陵人。(全唐诗作陇西人。此从唐才子传)约生于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卒于周太祖广顺二年,年约八十一岁。少好学能属文,尢工诗。南唐主李昪镇金陵,用为副使,预禅代之策,拜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昪元五年,(公元九四一年)放还私第。嗣主璟,召拜司空。以司徒致仕,赐号钟山公,年已八十。时宋齐丘隐居洪州西山,建勋常往造谒致敬。后归高安别墅,一夕,无病而终。建勋著有钟山集二十卷,《唐才子传》传于世。

古诗数量:96名句数量: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