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浮名深般若,方寺设莲华。
钟呗成僧国,湖山称法家。
一尘多宝塔,千佛大牛车。
能诱泥犁客,超然识聚沙。
世间的虚名远不及深奥的般若智慧,这座方正的寺院中供奉着象征佛法的莲花。
钟声与僧人的诵经声构成了这僧众聚居的佛国,周围的湖光山色与持法修行的人相得益彰。
一粒微尘中仿佛可见那庄严的多宝佛塔,无数佛陀如同乘坐着大牛车般前来度化众生。
这座寺院能够引导那些沉沦于地狱的众生,让人超脱世俗,明白聚沙成塔般积累修行的道理。
1. 《法华经》:全称《妙法莲华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经典之一,强调一切众生皆可成佛,以“牛车”等比喻阐述佛法的不同层次。
2. 般若智慧:佛教中的核心概念之一,指超越世俗的、能够洞察事物本质的智慧,与普通的知识、聪明不同。
3. 佛教意象:诗中的莲花、多宝塔、大牛车等都是佛教中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意象,分别象征纯洁、佛法庄严、度化众生等。
4. 唐代佛教:唐代是佛教发展的鼎盛时期,佛教与社会文化深度融合,许多文人都与佛教僧众有交往,诗作中常体现佛教思想。
《题居上人法华新院》是陈陶题咏寺院的一首佳作。首先,我们从题目入手,“居上人”表明了诗的赠咏对象是一位僧人,“法华新院”则点明了地点是一座新建成的与《法华经》相关的寺院。
诗的首联通过对比,告诉我们世间的虚名远不如佛教的般若智慧有价值,新院中的莲花也象征着佛法的清净。颔联描绘了寺院的日常景象,钟声和诵经声让这里如同佛国一般,周围的湖山也因为有修行之人而更显美好,让我们感受到寺院的庄严与清幽。
颈联则深入到佛教的义理层面,“一尘多宝塔”体现了佛教中微观与宏观的辩证关系,微小的尘埃中也蕴含着宏大的佛法世界;“千佛大牛车”则源自《法华经》,告诉我们佛法能像大牛车一样,载着众生走向解脱。尾联则强调了这座新院的意义,它能够引导那些犯错或迷失的人,让他们明白修行需要像聚沙成塔一样慢慢积累。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法华新院的景象,更蕴含了深刻的佛教道理,让我们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对佛法和修行有所感悟。
这首诗开篇便将“浮名”与“般若”对比,凸显佛法智慧的高深,奠定了全诗对佛法推崇的基调。次联描绘寺院中钟声、诵经声不断,仿佛一个佛国世界,而湖山美景与持法之人相互映衬,营造出清幽而庄严的氛围。
颈联运用佛教意象,“一尘多宝塔”体现了佛教中“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哲理,“千佛大牛车”则呼应《法华经》的内容,展现佛法的广大与度化众生的宏愿。尾联点出寺院的作用,能引导迷途众生,让人领悟积累修行的道理,升华了主题。
全诗语言典雅,意境深远,将佛教义理与景物描写巧妙结合,体现了诗人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和对这所新院的赞赏之情。
陈陶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涉及仙道、佛教等内容。此诗题为《题居上人法华新院》,可知是为居上人所建的法华新院而作。法华新院应是一座与《法华经》相关的寺院,居上人可能是该寺院的僧人。当时佛教在社会中影响较广,文人与僧人交往频繁,常有题咏寺院之作。诗人通过对寺院环境、佛法内涵的描绘,表达对佛法的感悟和对该寺院的赞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