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霜日明霄水蘸空。
鸣鞘声里绣旗红。
淡烟衰草有无中。
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
酒阑挥泪向悲风。
秋日的天空,晴空万里,我登上荆州城,只见水天空阔,交相辉映,边塞处鞭声响亮、红旗耀眼,边地上衰草连天、烟雾笼罩,望上去隐隐约约,处于有无之中。
凭高北望,自然想起那万里之外沦陷的中原,心情无比沉痛,便在城楼上饮下杯浊酒,原想是要借酒消愁,无奈酒罢益悲,忍不住临风洒泪,凄凉秋风中心情更加沉痛。
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六:“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慷慨激烈,发欲上指。词境虽不高,然足以使懦夫有立志。
浣(huàn)溪沙:词牌名,又名《满院春》《小庭花》等,因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双调,四十二字。。前段三句,三平韵,后三句,两平韵。此词原无题,乾道本题作“荆州约马奉先登城楼观塞”。据乾道本《于湖先生长短句》,此词调名下另有小题“荆州约马举先登城楼观塞”。
霜日:指秋天。
明霄(xiāo):晴朗的天空。
水蘸(zhàn)空:指远方的湖水和天空相接。蘸:沾染,沾取液体。
鸣鞘声:指从鞘里取刀、剑所发出的声音,词中指的是挥动马鞭发出的响声。
绣旗:锦绣的军旗。
澹(dàn)烟:烟雾稀薄。
尊:同“樽”,酒杯。
戍(shù)楼:边境上的城楼。
酒阑(lán):将酒饮尽。
悲风:凄厉的风。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秋天,张孝祥正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在荆州,这首《浣溪沙》,就是这时候写的。
秋高气爽,晴空万里,张孝祥约着友人马举先登上荆州城楼。荆州本是祖国内地的一座城池,可是如今却成了边塞之地,这本身就够让人痛心的了。具有满腔爱国热忱的张孝祥,面对破碎的山河,哪里还有心欣赏大自然的风光?更何况极目远望,看到的不过是烟尘滚滚,战旗飘舞的战场,再听到那撕裂心肺的马鞭声,作者的心情自然就更加沉痛了。上边写景,逼真地烘托出“边塞”的气氛、作者的心情。
下片直写作者对中原故国的怀念。眼前已是遍地烽火,“万里中原”的大好河山还在烽火以北遥远的北方,想起中原故土,想起中原的遗民,作者感慨万端,无可奈何,只好借酒浇愁。可是,“一尊浊酒”又怎么能将满腔悲愤抑制下去呢?喝完了酒,面对萧瑟的秋风,作者终于禁不住泪流满面了。
全词只有六句,四十二个字,却表现了颇为博大的主题思想。作者炽热的爱国主义思想,对中原故土和中原人民的思念之情,均表现得淋漓尽致。本词写情真切,景物描写、气氛烘托、感情抒发巧妙组合,辉映成篇,作者的艺术技巧,由此也可见一斑。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上城楼观察边塞情况,心中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宋孝宗乾道四年(1168年),词人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驻节荆州。当时荆州已成为边塞,词人登上城楼观察边塞情况,心中感慨良多,于是写下了这首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