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

杜牧 〔南北朝〕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

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

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不知乎 一作:不知其)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缦立远视,而望幸焉。

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

(有不得见者 一作:有不见者)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

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

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

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

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文 名家点评 赏析

词类活用六王毕,四海一(毕,完结,指为秦国所灭;一,数词作动词,统一)骊山北构而西折(北、西,名词作状语,向北、向西 骊山,从骊山 ,名作状)长桥卧波,未云何龙?(云,名词作动词,出现了云;龙,名词作动词,出现了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虹,名词作动词,出现了彩虹 )辞楼下殿(下,名作动,走下)辇来于秦(辇,名词作状语,坐辇车)朝歌夜弦(歌、弦,名词作动词,吟唱、弹奏。朝、夜,名词作状语,在早上、在晚上)谁得而族灭(族,使...灭族,名作动,使动)鼎铛玉石,金块珠砾(鼎、玉、金、珠,把鼎,把玉,把金子,把珍珠当作。名词作动词。)后人哀之而不鉴之(鉴,意动用法,以……为鉴)廊腰缦回(腰名词作状语,像腰带一样)蜂房水涡(蜂房、水涡,名词作状语,像蜂房,像水涡)族秦者秦也(族,名词作动词,灭族)蜀山兀(兀,形容词作动词,山高而秃,指山上的树木被砍伐光了)日益骄固(日,名词作状语,天天地)秦人不暇自哀(哀,为动用法,为……哀叹)奈何取之尽锱铢(尽,使动用法,使……尽)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炬。放火 焦土,名词作动词,变成焦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极,副词作动词,极尽)燕赵之收藏(收藏,动词作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

特殊句式1、判断句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2)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4)朝歌夜弦,为秦宫人5)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2、被动句1)输来其间2)函谷举3、倒装句1)宾语前置秦人不暇自哀2)定语后置(1)有不见者,三十六年(2)钉头磷磷(3)瓦缝参差(4)管弦呕哑3)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2)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3)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4)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5)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6)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4、省略句1)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2)摽掠其人3)可怜焦土4)五步一楼,十步一阁

古今异义1、可怜 古:可惜 今:值得怜悯2.精英 古:收藏的金玉珍宝 今:卓越人物,泛指在一项或多项领域上的优秀人才和领导者。

一词多义一:1、 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数词。)3、黄鹤一去不复返 (一旦。)4、而或长烟一空 (全都。)5、用心一也 (专一。)6、合从缔交,相与为一(一体。)7、五步一楼,十步一阁。(一座)8、一肌一容 (每一)9、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一样)爱:1、 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喜爱。)2、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爱惜。)3、 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吝惜。)4、 晋陶渊明独爱菊(喜欢。)取:1、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夺取。)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提取。)3、 今入关,财物无所取(拿。)4、 留取丹心照汗青(着,助词。)族:1、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灭族。)2、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类。)3、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家族。)焉:1、 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盘旋着,屈曲着,像蜂房水涡。用于形容词后,相当于然:……的样子。)2、 或师焉,或不焉(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助词。)3、 且焉置土石(何况往哪里放置土石?哪里。疑问代词。)4、 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用灭亡郑国来增强邻国的力量呢?怎么。疑问副词。)5、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堆积土成为山,风雨在那里兴起了。于之。兼词。)6、于是余有叹焉。(《游褒禅山记》) (语气助词。常用在句末,一般可不译出。 )而:1、 骊山北构而西折(表顺承)2、 不敢言而敢怒(表转折,却)..3、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表转折,却)..4、 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句读的。)5、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经常复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事吗?)夫:1、 嗟夫!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唉,假使六国各自爱护他们的百姓,就有足够的力量来抗拒秦国。)2、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语气助词。大国,难以测量啊,害怕有埋伏啊。)予观夫巴陵胜状(我看那巴陵的美景。)

 宋·陈长方《步里客谈》:《阿房宫赋》只是篇末说秦及六国处佳。若钉头粟粒等语,俳优不如。
  宋·王楙《野客丛书》:杜牧之《阿房宫赋》曰:“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杨敬之《华山赋》曰:“见若咫尺,田千亩矣;见若环堵,城千雉矣。见若杯水,池百里矣;见若蚁堙,台九层矣。醯鸡往来,周东西矣;蠛蠓纷纷,秦速亡矣。蜂窠联联,起阿房矣;俄而复然,立建章矣。小星奕奕,焚咸阳矣;累累茧栗,祖龙藏矣。”二文同一机杼也。或者读《阿房宫赋》,至“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击节叹赏,以谓善形容广大如此。仆谓牧之此意,盖体魏卞兰《许昌宫赋》曰:“其阴则望舒凉室,羲和温房。隆冬御絺,盛夏重裘。一宇之深邃,致寒暑于阴阳。”非出于此乎?   宋·谢枋得《文章规范》:宏壮巨丽,驰骋上下,累数百言,至“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其论盛衰之理,判于此矣。末一段尤含鉴戒,读之有余味焉。
  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杜牧之《阿房宫赋》:“长桥卧波,未云何龙”,正本原是“云”字,后人传写讹云“未雩何龙”,殊为无理。杜之意盖谓长桥之卧波上,如龙之未得云,而飞去正如蛟龙得云雨,感终非池中物之义。若加以雩”字,则不惟无义,兼亦错误读龙字耳。《左传》“龙见而雩”注;谓龙星也。龙星未见,则不之雩。今日未雩,则龙当未见,何形可见。龙又星名,何有于长桥之势哉!又此赋善于用事。凡作文之法,经可证史,史不可证经,前代史可证后代史,后代不可证前。如《阿房宫赋》所用事,不出于秦时,只“烟斜雾横,焚椒兰也”两句,尤不可及。六经民以椒兰为香,如“有椒其馨,其臭如兰”,有国香是也,《楚辞》本只以椒兰为香,如“椒浆兰膏”是也。沉檀龙麝等字皆出于汉,西京以后词人方引用。至唐人诗文,则盛引沉檀龙麝为香,而不及椒兰矣。牧此赋独引用椒兰,是不以秦时所无之物为香也。只如近世文人作汉宫词、婕妤怨、明妃曲,而引用梅桩莲步字,尤为可笑。此皆齐末以后事,汉时宁见此而效之耶?刘观堂可谓不善用事,为事所使,殆谓此也。
  元·祝尧《古赋辨体》:《阿房宫赋》,赋也。前半篇造句犹是赋,后半篇议论俊发,醒人心目,自是一段好文字。赋文本体,恐不如此。以至宋朝诸人之赋,大抵皆用此格。……杜牧之《阿房宫赋》,古今脍炙;但太半是论体,不复可专目为赋矣。毋亦恶俳律之过而特尚理以矫之乎?
  明·吴景旭《历代诗话》:王勉夫谓:“……杜、杨二文,同一机杼。洪容斋谓,敬之赋内数语,杜佑、李德裕常所诵念,牧之乃佑孙,则《阿房宫赋》实模仿杨作也。《江行杂录》云,牧之《阿房宫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陆傪《长城赋》:‘千城绝,长城列。秦民竭,秦君灭。’辈行在牧之前,则《阿房》又祖《长城》句法矣。”
  清·金圣叹《天下才子必读书》卷十二:方奇极丽,至矣尽矣,都是一篇最清出文字。文章至此心枯血竭矣。逐字细细读之。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七:前幅极写阿房之瑰丽,不是羡慕其奢华,正以见骄横敛怨之至,而民不堪命也,便伏有不爱六国之人意在。所以一炬之后回视向来瑰丽,亦复何有!以下因尽情痛悼之,为隋广、叔宝等人炯戒,尤有关治体。不若《上林》《子虚》,徒逢君之过也。
  清·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等题目,止要形容得壮丽无比,亏他起手单刀直入,慢把阿房宫点出,不用闲话,遂趁笔写得如此高大。若徒然高大,何足为奇,乃其中之结构处,则有楼阁,其多已如彼,空阔处,则有长桥复道其雄又如此。抑何如壮留也。然宫言中无可为乐,亦觉减价,乃稽歌舞之人,皆合六国之殊色,接应不暇,即有可为乐矣。使奇珍不列于前,本非全美,乃稽其充牣之宝,皆兼六国之后积,视犹粪壤。则阿房旷古无比也,岂不信哉!但其并作,非出鬼输神运,皆竭民之财力而为之。民心既失,岂能独乐,则天下之族秦,竟为秦灭六国之续,可谓千古永鉴矣。蜀山费尽斩伐,末后止还他一片焦土。盛极而衰,理本如此。篇中十三易韵,末以感慨发垂戒意,千古仅作。
  清·王士祯《池北偶谈》卷十二:杜牧之《阿房宫赋》,文之奇不必言,然于事实殊戾。按《史》:始皇三十五年,营造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阿房宫未成。二世元年,还至咸阳,曰:“先帝为咸阳朝廷小,故营阿房为堂室。今释阿房宫弗就,是彰先帝举事过也。”复作阿房宫。二年冬,右丞相去疾、左丞相斯、将军冯劫谏止作阿房宫作者。二世怒,下去疾等吏。去疾、劫自杀,斯就五刑。是终秦之世,阿房宫未成也。又考《史》:二十六年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坂上,南临渭,自雍门以东,殿屋复道,周阁相属。所得美人钟鼓以充入之。则牧之所赋“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者,指此。此实不名阿房宫,而谓“有不见者三十六年”,非阿房事实矣。“予既辨此,后读程大昌《雍录》、赵与时《宾退录》皆已辨之,大略相同。聊存之。

  简要比较《阿房宫赋》与《六国论》、《过秦论》在写法上与本文的异同。

  注释:赋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体裁。赋这种形式,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描写事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而于结尾部分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所以它的文学色彩更浓一些,在行文上更注重描写、铺陈、夸饰等文学手法的运用,所以《阿房宫赋》前三小节不拘于具体的“现实和真实”,而是发挥想象和联想极力描绘秦的奢靡荒淫。《过秦论》和《六国论》严格说应是一篇史论,它应以史为依据、基础,所以应集中更多的笔墨来陈述、记叙相关的历史史实,再在史实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观点。

  臧克家《诗人之赋——读杜牧的〈阿房宫赋〉》

  这篇文章的一开头就很不平凡,请看:“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真是突兀有力,如泰山压顶。读了这四句,使人想起李白的《蜀道难》的开端。想一想,如果取消了这四个句子,直接以描绘开始,那不但使人觉得平板无力,对于这篇赋的意义也会有所损减。作者不知道花了多少心血,费过何等的匠心,才锤炼出这十二个字。

  这四句话,头两句写出了秦帝国统一天下的气概,接下的两句写的是阿房宫的宏伟规模和建造它的辛苦,上下意义衔接,但两句又各自独立。气魄多么雄伟,意义多么重大!时代的形势,帝王的奢侈和野心,一齐跃然而出。这里面隐含着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统治者的讽刺。

  这四句是帽子,扣得紧紧的,然而卷轴展开了宏伟壮丽的画图。规模这么大的一座宫殿,怎样去写它,这确实是一个难题。如果只表面上用一些类似“宏伟”、“壮丽”、“巍峨”、“高耸”等等字眼去形容,就容易空洞,不能给人一个具体的印象。相反地,如果仔细描绘,又难免繁琐,失之于罗列现象。《阿房宫赋》作者的艺术概括力就从这里表现出来。他既不作自然主义的铺陈,又不流于空疏,笔墨不多,却把阿房宫的形象、规模、气魄通过具体描写表现了出来,给读者一个鲜明突出的印象。请看他的描写是如何的壮丽:“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这是概括全貌的写法,读者会从这六句中,想象到这座宫殿的高度和它幅员之广大。先给人一个雄伟的感觉,然后作者就展开具体的描写,参差错落,用十个句子写出了阿房宫里楼阁之胜:“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接下去,作者凭他的如椽大笔,丰富的想象,优美的文字,极尽描绘之能事,用短小的四字句,两句连接,一连写了六句。……六句排列巧妙,比喻新颖,音调铿锵,就像流着的泉水一样淙淙作响。在这里,作者分别用两句话状写一个景,而写法又都是第一句写实,但其中也有比喻,第二句就光用比喻来写,以加强第一句的印象。最后两句还以感叹抒情的意味对前四句作了一个小结。再往下当我们读到“歌台暖响……而气候不齐”这样的一些句予的时候,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一齐涌来,令人心胸开阔,精神爽快,忍不住要为它拍手叫好。

作者信息
杜牧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605名句数量:2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