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起 〔唐朝〕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

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山谷口已是暮春凋残,黄莺儿的啼声稀稀落落,辛夷花已经凋谢,杏花也纷纷扬扬地飘落。我刚刚怜惜地发现那幽竹正伸展在山窗之下,依旧那么青翠葱茏,等待着我归来。

钱起是唐代诗人,为“大历十才子”之一。他的诗多为赠别应酬、流连光景之作,擅长五言诗,风格清丽闲雅,时有佳句。“大历十才子”是指唐代宗大历年间的十位诗人,他们的诗歌创作注重形式技巧,追求清雅淡远的风格。

  • 谷口:山谷的入口。
  • 春残:暮春,残春。
  • 黄鸟:即黄莺(一说黄雀),叫声婉转悦耳。
  • 辛夷:木兰树的花,一称木笔花,比杏花开得早。
  • :喜爱。
  • 清阴:形容苍劲葱茏的样子。

整首诗先描绘了暮春之景的衰败,给人一种失落之感。然而,当诗人看到窗前幽竹依旧保持着那片翠绿时,内心不禁为之一振。这种对比不仅是自然景象的对比,更是诗人心境的一种体现。在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变化和挫折,就如同暮春的凋零,但我们应该像幽竹一样,坚守自己的本心和原则,不被外界的环境所左右。同时,这首诗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生命力,即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依然有像幽竹这样顽强的生命存在。

这首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通过描写暮春时节凋零的景象,如“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渲染出春光逝去、了无踪迹的凋零空寂的气氛。而“幽竹”却“不改清阴”,依旧翠绿葱茏,在与暮春景色的对比中,突出了幽竹的坚贞不屈和超尘脱俗。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幽竹的赞美和喜爱之情,同时也托物言志,体现了自己不随波逐流、坚守自我的高尚品格。

此诗具体创作年份未知。一般认为,这是钱起晚年归居故山所作。钱起早年多次赴试落第,后来考中进士,仕途却并不顺利,于是晚年萌生了归隐山林的念头。这首诗就是他在暮春时节回到故山草堂时的有感而发。

作者信息
钱起

钱起(751年前后在世),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七年(748年)进士。唐代诗人。

古诗数量:501名句数量:1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