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畅当 〔唐朝〕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鹳雀楼高耸在飞鸟之上,远离了世间的尘嚣。天空好像围起了平坦的原野,黄河奔腾流入断山之间。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 迥临:高耸地面对着。
  • 世尘:世间的尘俗。
  • 天势:天空的形势。
  • 断山:阻隔的山。

这首诗是畅当登鹳雀楼时的即兴之作。诗的前两句通过描写鹳雀楼的高度,突出了它的雄伟和壮观,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尘世的超脱之感。后两句则描绘了登楼所见的壮丽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雄浑和伟大。诗人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勾勒出一幅气势恢宏的画面,让读者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和诗人的豪情壮志。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敏锐观察力和独特的审美感受,同时也能感受到古代文人在登高望远时所抒发的情感和胸怀。

这首诗开篇“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以夸张的手法写出了鹳雀楼的高耸入云,仿佛凌驾于飞鸟之上,远离了尘世的喧嚣,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意境。后两句“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则从宏观的角度描绘了天空笼罩着平坦的原野,黄河奔腾着流入阻隔的山峦,展现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景象,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整首诗意境开阔,气势磅礴,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宏大的视野。

畅当此诗的创作具体时间不详。鹳雀楼在唐朝是一处游览胜地,许多文人墨客都曾登临赋诗。畅当登上鹳雀楼,被眼前的壮丽景色所震撼,从而创作了这首诗。

作者信息
畅当

畅当,生卒年不详,河东(今山西永济)人,唐后期儒士。官宦世家,畅璀之子。  初以子弟被召从军,后登大历七年进士第。贞元初,为太常博士,终果州刺史。与弟诸皆有诗名。诗一卷。畅当父亲畅璀,唐肃宗时官至散骑常侍,唐代宗时,与裴冕、贾至、王延昌待制集贤院,终于户部尚书。由于畅当出身子官宦家庭,所以举进士,以儒学出名。唐德宗贞元初,畅当任太常博士,贞元三年(公元787年),唐德宗昭德皇后去世,下诏商议太子服丧之事。畅当对博士张荐、柳冕、李吉甫说:按照惯例,儿子为母亲服齐衰丧三年,至于皇太子为皇后服丧,古书没有明确记载。晋元皇后死时,也不清楚太子服丧的制度,杜预言古天子三年丧期,即葬除去丧服,魏也以此为准。但皇太子与国家的地位一样重要,若不变更常制,东宫大臣仆从也得穿缞麻之衣出入殿省,这势必有碍于国家大事的正常进行。于是,太子遂葬后除服。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文德皇后卒,太子服丧的规定国史中也无记载,至第二年正月,以晋王为并州都督,命官后,当即除去丧服。今皇太子应根据魏、晋制度服丧,既葬而祭,既祭而除丧服。宰相刘滋、齐映等人反对畅当的意见,唐德宗又诏宰相与有司重新议定。畅当从实际出发,说服了群臣,将他所说立为定制。 由此可知,畅当是一位颇有改革精神的人,他虽以儒学出名,但不墨守成规。在礼义至重的封建社会,畅当能根据实际,大胆变革,确有见地。

古诗数量:18名句数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