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妇怨

张籍 〔唐朝〕

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

百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

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九月时节,匈奴人杀害了边疆的将领,汉朝的军队全部覆灭在辽水之上。

方圆百里没有人去收殓战死士兵的白骨,家家户户都在城楼下为死去的亲人举行招魂安葬的仪式。

妇女们依靠着儿子和丈夫生活,即便一同过着贫苦卑贱的日子,心里也感到舒畅。

如今丈夫死在了战场上,而自己腹中还怀着孩子,我虽然还活着,却像白天的蜡烛一样,毫无用处且不久于人世。

1. 作者张籍,唐代诗人,字文昌,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其诗多反映社会现实,语言朴实,风格平易。

2. 这首诗属于边塞诗范畴,边塞诗多描写边疆战事、风光及征人思乡等内容,是唐诗的重要组成部分。

3. 诗中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将征妇战前对生活的满足与战后的绝望进行对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

4. “昼烛”这一比喻,体现了古典诗歌中“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特点,通过对事物的描绘来表达情感或志向。

  • 匈奴:古代北方的游牧民族,这里泛指侵扰边疆的少数民族。
  • 边将:守卫边疆的将领。
  • :覆灭,这里指军队全军覆没。
  • 辽水:河流名,在今辽宁省境内,这里指边疆战场。
  • 白骨:指战死士兵的尸骨。
  • 招魂葬:古代的一种丧葬仪式,为死于他乡的人招魂,用死者的衣冠等代替尸体安葬。
  • 依倚:依靠。
  • :舒畅、安宁。
  • 妾身:古代妇女的自称。
  • 昼烛:白天的蜡烛,比喻无用之物,也暗示生命即将熄灭。

《征妇怨》是一首充满悲情的诗作,诗人张籍通过对征妇遭遇的细致描绘,向我们展现了战争的残酷无情。

开篇两句,直接点出战争的惨败,为全诗奠定了悲凉的基调。“九月”点明时间,北方的九月已渐寒冷,更添萧瑟之感。“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短短数字,将一场惨烈的战事呈现在读者眼前。

接着,诗人描绘了战后的凄凉景象。“百里无人收白骨”,让人仿佛看到了战场上尸横遍野、无人问津的惨状,体现了战争对生命的漠视。“家家城下招魂葬”,则从侧面反映出这场战争让众多家庭失去了亲人,招魂葬这一仪式本身就充满了悲伤与无奈。

然后,视角转向了征妇。在战争之前,她的生活虽然贫贱,但因为有丈夫和孩子的陪伴,内心是安稳舒畅的。这部分的描写看似平淡,实则为后文的转折做了铺垫,让我们更能体会到当她失去丈夫后,内心的痛苦有多么深重。

最后两句,是征妇内心的独白。丈夫死在了战场上,她腹中的孩子还未出世,未来的生活失去了依靠。“妾身虽存如昼烛”,这一比喻既形象又心酸,她虽然活着,但就像白天的蜡烛一样,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充满了对未来的绝望。

整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朴实的语言直击人心,让我们深刻感受到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平的生活。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张籍关注社会现实、同情底层人民的人文关怀。

这首诗以朴素而深刻的语言,刻画了战争背景下征妇的悲惨命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前两句“九月匈奴杀边将,汉军全没辽水上”,简洁明了地交代了边疆战事的惨败,营造出沉重悲凉的氛围。“全没”二字,凸显了战争的残酷和损失的惨重。

“百里无人收白骨,家家城下招魂葬”,进一步描绘了战后的凄惨景象。百里之内白骨累累却无人收殓,家家户户只能招魂安葬,既展现了战争的破坏力,又体现了人们的无奈与悲痛。

后四句转而描写征妇的内心世界。“妇人依倚子与夫,同居贫贱心亦舒”,先写征妇原本对生活的简单期盼,只要能与家人相守,即便贫困也心甘情愿,这与后文的悲剧形成鲜明对比,更能凸显其不幸。

“夫死战场子在腹,妾身虽存如昼烛”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丈夫战死,自己身怀六甲却孤苦无依,“如昼烛”的比喻极为贴切,既写出了征妇失去依靠后的绝望,也暗示了她未来生活的黯淡无光,将征妇的悲痛与无助刻画得入木三分,令人动容。

张籍生活在中唐时期,当时唐朝边疆战乱频繁,朝廷不断征调百姓从军,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苦难。这首诗通过描写一位征妇在丈夫战死沙场后的悲惨遭遇,反映了战争给普通家庭带来的巨大破坏,表达了对人民苦难的同情,同时也暗含了对频繁战争的不满。

作者信息
张籍

张籍(约767~约830),唐代诗人。字文昌,汉族,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人,郡望苏州吴(今江苏苏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为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世称“张水部”、“张司业”。张籍的乐府诗与王建齐名,并称“张王乐府”。著名诗篇有《塞下曲》《征妇怨》《采莲曲》《江南曲》。1 《张籍籍贯考辨》认为,韩愈所说的“吴郡张籍”乃谓其郡望,并引《新唐书·张籍传》、《唐诗纪事》、《舆地纪胜》等史传材料,驳苏州之说而定张籍为乌江人。

古诗数量:503名句数量:1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