欸乃曲五首

元结 〔唐朝〕

湘江二月春水平, 满月和风宜夜行。

唱桡欲过平阳戍, 守吏相呼问姓名。

1. 古诗译文 古诗译文 知识点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古诗注解 讲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创作背景

二月的湘江,春水涨满,江面平静无波;一轮满月高悬夜空,伴着温和的春风,正是适合夜间行船的好时候。

船夫唱着摇橹的号子,船只即将经过平阳戍;驻守的官吏相互招呼着,前来询问行船人的姓名。

二月的湘江,春水涨满,水面平静;皎洁的满月挂在天空,和暖的春风吹拂,这样的夜晚最适宜行船。

摇着船桨,唱着船歌,正要经过平阳戍;守边的官吏相互呼叫着,询问(船上人的)姓名。

1. 元结,字次山,唐代诗人、文学家,其诗歌风格古朴,多反映现实。

2. 欸乃曲作为一种诗体,与船歌有关,具有一定的民歌风味。

3. 戍所是古代边防驻军的地方,在交通要道或边境地区设置,用于守卫边疆、检查过往行人等。

4. 唐代诗歌题材广泛,山水行旅诗是其中重要的一类,这首诗就属于此类,通过描写行旅中的所见所闻来表达情感或展现生活。

元结,字次山,唐代文学家,其诗文注重反映社会现实,风格古朴刚劲。

乐府曲名在唐代仍被广泛使用,许多诗人会依照乐府旧题创作新的诗作,《欸乃曲》便是其中之一。

戍所是古代在边防要地设置的军事据点,用于驻守军队、管理往来人员和物资,维护地方安全,平阳戍即为此类设施。

湘江作为南方重要的河流,在古代交通中占据重要地位,是人员往来和物资运输的重要通道。

  • 欸乃曲:唐代乐府曲名,一说即船歌。
  • 湘江:长江支流,位于湖南省境内。
  • 春水平:春天江水上涨,水面平静。
  • 满月:圆月。
  • 和风:温和的风。
  • 唱桡:摇橹时唱的号子,这里代指摇橹行船。桡,船桨。
  • 平阳戍:地名,是当时的一个戍守点,具体位置待考。戍,古代边防驻军的营地。
  • 守吏:驻守在戍所的官吏。
  • 欸乃曲:乐府诗题,原为船歌,后来成为一种诗体。欸乃,象声词,指摇橹的声音。
  • 湘江:长江流域洞庭湖水系,位于湖南省。
  • 春水平:春天江水上涨,水面平稳。
  • 满月:农历每月十五的月亮。
  • 和风:温和的风。
  • 宜夜行:适合在夜间行船。
  • 唱桡:一边摇桨一边唱歌。桡,船桨。
  • 平阳戍:地名,唐代的一个戍所(边防驻军的营垒)。
  • 守吏:守卫戍所的官吏。

我们先来整体了解这首诗,它是唐代诗人元结《欸乃曲五首》中的一首,描绘了二月湘江夜晚行船的情景。

从诗句来看,开篇先为我们勾勒出了湘江二月的夜景:春水满满,水面平静无波,一轮满月高悬,还有温和的春风,这样的环境非常适合夜间行船。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景色的优美,也为下文行船的情节做了铺垫。

接着,诗人写自己摇着船桨,唱着船歌,快要经过平阳戍这个地方时,守戍的官吏互相招呼着询问姓名。这里的描写很有画面感,“唱桡”体现了行船人的悠然,而守吏的询问则让我们感受到了当时的社会管理情况,也让整个场景更加真实可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将自然景色和生活场景结合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了唐代湘江边的生活气息,是一首很有韵味的小诗。

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这首诗,它像一幅动态的画卷,把我们带到了唐代湘江的夜晚。开头两句描绘了自然环境,二月的湘江水位上涨,水面平静,加上满月和和风,这样的夜晚非常适合行船,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夜的宁静与舒适。

接着看后两句,“唱桡”一词既写出了船夫行船时的状态,也让我们仿佛听到了江面上回荡的号子声,充满了生活气息。而守吏询问姓名这一情节,则让我们了解到当时在戍所等地有相应的管理措施,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治理情况。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诗人用朴素的笔触记录下所见所闻,让我们得以窥见唐代湘江流域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象,也体现了元结诗歌关注现实、贴近生活的特点。我们在欣赏时,可以想象自己置身于那艘夜行的船上,感受江风、月色,体会那种独特的行船氛围。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宁静而富有生活气息的湘江夜航图。开篇“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环境,二月的湘江春水盈盈,满月当空,和风拂面,为夜行创造了绝佳条件,营造出一种平和、静谧的氛围。

后两句“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由景入事,写船夫唱着号子即将经过平阳戍,守吏上前询问姓名,画面生动鲜活,充满了生活情趣。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却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生活场景的白描,真实地再现了江行的情景,显得朴素自然,余味悠长。诗人将自己的所见所闻融入诗中,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当时湘江一带的独特风貌和社会生活。

这首诗描绘了湘江夜行的情景,语言朴素自然,却充满了生活气息。

前两句“湘江二月春水平,满月和风宜夜行”,交代了时间(二月夜晚)、地点(湘江)和环境(春水涨满、满月当空、和风拂面),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为下文的行船做了铺垫,也点出了“宜夜行”的原因。

后两句“唱桡欲过平阳戍,守吏相呼问姓名”,通过“唱桡”的动态和守吏询问姓名的情节,使画面生动起来,由静景转为动景,增添了生活情趣,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秩序和边防情况。整首诗如同一幅清新的水墨画,将自然景色与人文活动巧妙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

元结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欸乃曲五首》是他在担任道州刺史等职期间,可能因公务或游历经过湘江一带时所作。当时的湘江流域是交通要道,设有戍守点以保障安全和管理往来船只。诗人通过描绘夜行湘江的情景,展现了当时的江行生活和社会状况,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现实生活的细致观察。

元结是唐代文学家,其作品多反映社会现实和民生疾苦。《欸乃曲五首》是他创作的一组船歌。这组诗大约创作于他担任道州刺史等地方官期间,当时他可能有乘船出行的经历。诗中描绘的湘江行船情景,可能是他在宦游途中的所见所闻,通过对自然景色和途中遭遇的描写,寄托了一定的情感和思考。

作者信息
元结

元结(719-772)字次山,号漫郎、聱叟,河南人,天宝进士。安史之乱后,以右金吾兵曹参军摄监察御史,充山南西道节度参谋;平乱有功。后任道州刺史,官至容管经略使。有《元次山集》。

古诗数量:148名句数量:4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