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肥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
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
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
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
势健岂饶肥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
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
君子拥有文士的笔、武士的剑、辩士的舌这三端,而我唯独擅长笔这一名器。毛笔的笔尖虽然像秋毫一样纤细,但握在手中的分量却不轻。
军事文书和紧急檄文要让谁来记录?帝王的命令和君王的言论都等待我来书写完成。
笔势刚健,难道会逊色于淝水之战的军阵;笔锋锐利,还要学习在历山耕种般的踏实。
当笔毛干枯的时候,有谁来滋润它?只有将那些让人生恨的东西全部焚烧掉,心中的怨恨才能平息。
1. 徐寅:晚唐诗人,以诗文著称,其作品多抒发个人情怀和对社会现实的看法。
2. 君子三端:中国古代文化中对文士、武士、辩士三种身份重要特质的概括,分别对应笔端、锋端、舌端。
3. 羽檄:古代军事文书的一种,因插上鸟羽表示紧急而得名,常用于传递紧急军情。
4. 淝水之战:东晋时期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是中国历史上经典的战例之一。
5. 历山:传说中舜帝耕种的地方,后常被用作典故,象征着勤劳、踏实的品质。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朝诗人徐寅的《笔》。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对“笔”的细致描绘,赋予了笔丰富的内涵。
首先,我们来看首联,“君子三端擅一名,秋毫虽细握非轻”,这里诗人将笔与武士的剑、辩士的舌并列为“君子三端”,强调了笔的重要地位,虽然它看起来很纤细,但分量不轻,这是从整体上给笔一个很高的定位。
再看颔联,“军书羽檄教谁录,帝命王言待我成”,这两句告诉我们笔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无论是紧急的军事文书,还是帝王的命令言论,都需要笔来记录和书写,让我们感受到笔的不可或缺。
颈联“势健岂饶肥水阵,锋聒还学历山耕”是很精彩的两句,诗人用淝水之战的军阵来比喻笔势的刚健,用历山耕种来形容笔锋的踏实,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支既有力量又沉稳的笔。
最后是尾联“毛乾时有何人润,尽把焚烧恨始平”,这里诗人由笔的干枯想到需要滋润,又由焚烧可恨之物抒发了内心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诗人对笔的爱惜和对现实的感慨。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赞美了笔的实用价值,更赋予了笔精神内涵,希望同学们能体会其中的妙处,也能更加珍惜我们手中的笔,用它书写出有意义的内容。
这首诗围绕“笔”展开,构思精巧,寓意深刻。首联开篇点题,指出笔在“君子三端”中的重要地位,虽纤细却意义重大,奠定了全诗对笔的赞美基调。
颔联通过列举笔在记录军书、书写帝王诏令等方面的作用,展现了笔的重要社会功能,凸显其不可或缺性。
颈联运用比喻的手法,将笔势比作淝水之战的军阵,笔锋比作历山耕种,既写出了笔的刚健有力,又赋予其踏实沉稳的特质,形象生动。
尾联则由笔的物理状态生发感慨,笔毛干枯时盼人滋润,而焚烧可恨之物才能平息怨恨,寄寓了诗人对笔的爱惜以及对世间不平之事的愤懑,使诗歌情感更为丰富。
全诗语言凝练,对仗工整,从不同角度赞美了笔的价值与力量,同时也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与思考,耐人寻味。
徐寅是晚唐诗人,当时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文学创作也受到一定影响。此诗通过对“笔”的描绘,既赞美了笔在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也可能寄寓了诗人对自身才华和时代的感慨。笔作为文人的重要工具,在记录历史、传达政令、抒发情感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诗人借笔抒怀,表达了对文字力量的敬畏和对自身使命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