筹边楼

薛涛 〔唐朝〕

平临云鸟八窗秋, 壮压西川四十州。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筹边楼高耸入云,凭栏远眺,云中飞鸟仿佛就在窗边掠过,八面窗户都透着秋日的清爽。这座楼气势雄伟,雄踞西川,威镇四十州的广阔地域。

1. 薛涛:唐代女诗人,字洪度,自幼随父入蜀,后定居成都,曾为乐妓,与元稹、白居易、刘禹锡等著名诗人有唱和之作,著有《薛涛集》。她的诗歌题材广泛,既有闺怨之作,也有涉及边塞、时政的内容。

2. 西川:唐代方镇名,治所在成都府(今四川成都),管辖范围大致包括今四川西部、重庆西部及贵州、云南部分地区,是当时西南地区的重要军政区域。

3. 李德裕:唐代政治家、文学家,曾担任西川节度使,在任期间整顿边防,修建筹边楼,加强了对西南边疆的管理,对稳定当地局势起到了重要作用。

4. 唐代边塞诗:唐代诗歌的重要题材之一,多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情怀等,此诗虽非典型边塞诗,但涉及边防设施,也体现了对边疆事务的关注,具有一定的边塞相关元素。

  • 筹边楼:楼名,位于西川(今四川成都一带),是当时为筹划边防而建的楼阁。
  • 平临:居高临下,平视。
  • 云鸟:云中的飞鸟,形容楼的高大。
  • 八窗秋:八面窗户都呈现出秋天的景象。
  • 壮压:气势雄伟,压制。
  • 西川:唐代行政区划名,指今四川西部一带。
  • 四十州:形容西川地域广阔,管辖范围大,并非实指四十个州。

《筹边楼》是薛涛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虽篇幅短小,却蕴含丰富。首先,从结构上看,两句诗分别从不同角度描写筹边楼:前句写楼之高峻与秋日景色,后句写楼之气势与所镇地域之广,一高一广,相互映衬,使筹边楼的形象立体鲜明。

从情感表达来看,诗人通过对筹边楼的赞美,实则表达了对国家边防的重视和对边疆安宁的期盼。薛涛作为一名女性诗人,能写出如此具有雄浑气魄和政治关怀的诗作,在唐代诗坛中是较为少见的,这也体现了她独特的视野和胸怀。

此外,这首诗在语言运用上也颇具特色,“平临”“壮压”等词语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气势和表现力,使读者仿佛能亲身感受到筹边楼的雄伟壮观。理解这首诗,有助于我们了解唐代西川的边防状况、文化背景以及薛涛的诗歌风格和思想境界。

这首诗开篇即描绘了筹边楼的高大雄伟。“平临云鸟八窗秋”一句,从视觉角度入手,写楼之高,仿佛与云鸟平齐,八面窗户引入秋日风光,既写出了楼的高耸,又增添了几分清幽之感。“壮压西川四十州”则笔力雄浑,写出了筹边楼的气势之盛,它不仅是一座建筑,更象征着对西川广大地域的掌控与威慑,体现出诗人对边防设施的赞叹和对边疆安稳的关切。全诗语言凝练,意境开阔,以楼写事,以景抒情,展现了薛涛诗作中少见的雄浑气象。

薛涛是唐代著名女诗人,曾在西川生活多年,与当时许多军政要员有交往。筹边楼是西川节度使李德裕为加强边防、筹划边事而修建的。薛涛登上此楼,看到其雄伟气势,联想到西川的边防形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既赞美了筹边楼的壮观,也寄托了对边防稳固的期望。

作者信息
薛涛

薛涛(约768~832年),唐代女诗人,字洪度。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因父亲薛郧做官而来到蜀地,父亲死后薛涛居于成都。居成都时,成都的最高地方军政长官剑南西川节度使前后更换十一届,大多与薛涛有诗文往来。韦皋任节度使时,拟奏请唐德宗授薛涛以秘书省校书郎官衔,但因格于旧例,未能实现,但人们却称之为“女校书”。曾居浣花溪(今有浣花溪公园)上,制作桃红色小笺写诗,后人仿制,称“薛涛笺”。成都望江楼公园有薛涛墓。

古诗数量:109名句数量: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