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连环

周邦彦 〔宋朝〕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迴,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幽怨的情怀无处寄托。可叹与情人早已断绝来往,音信也十分渺茫。即使有妙手能解开连环玉,也如同风雨过后,云雾消散般,情感难以挽回。燕子楼已是人去楼空,昏暗的灰尘锁住了一床的琴弦。想那庭院中经过移栽的花木,都是过去亲手栽种的红芍药。

水边平地渐渐长出了杜若。料想她乘坐的船已移到弯曲的河岸,人却远在天边。徒然记得当初的书信,那些闲言碎语,本想全部烧掉。春天又回到了水边的驿站,盼望她能寄给我江南的梅花。我甘愿这一生,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落泪。

1. 词牌名“解连环”:双调一百零六字,上下阕各五仄韵,是宋代常用词牌之一,多用于抒发哀怨、思念等情感。

2. 用典:词中“燕子楼”引用唐代关盼盼的典故,增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这种用典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可使表达更含蓄、形象。

3. 意象运用:词中出现的红药、杜若、梅萼等意象,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离情等情感,理解这些意象有助于把握词的主旨。

4. 婉约词风:周邦彦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这首词体现了婉约词的特点,即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含蓄,注重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 解连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仄韵。
  • 无托:没有寄托之处。
  • :感叹词,可叹。
  • 信意辽邈:音信渺茫遥远。辽邈,遥远。
  • 连环:一种玉制玩具,相互套连,难以解开,比喻难以解脱的情感或关系。
  • 燕子楼:典故出自唐代,燕子楼为张建封之妾关盼盼所居,后多用来指代女子居所或抒发相思之情。
  • 弦索:指弦乐器,这里代指音乐相关之物。
  • 红药:即红芍药,是一种观赏花卉,常被用来寄托思念之情。
  • 汀洲:水边平地。
  • 杜若:一种香草,古人认为可使人忘忧,也常出现在诗词中表达思念。
  • 谩记得:徒然记得。谩,通“漫”,徒然。
  • 水驿:水边的驿站,古代供传递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中途休息的地方。
  • 梅萼:梅花的蓓蕾,代指梅花,古人有折梅寄远的习俗,常用来传递思念之情。
  • :甘愿,不顾惜。

《解连环》是周邦彦一首极具感染力的相思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全词围绕“怨”与“思”展开,开篇“怨怀无托”便奠定了幽怨的情感基调。

上阕着重于描写当下的孤寂和对往昔的回忆。词人因与情人断绝联系而心生怨怼,用“解连环”的比喻,既写出了相思之情的难解,又暗示了情感的脆弱。“燕子楼空”和“手种红药”的对比,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寂的环境与旧时的痕迹形成强烈反差,更能触动人心。

下阕则转向对情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汀洲渐生杜若”不仅点明了时节的变化,也让思念之情随景物一同生长。“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是词人的想象,这种想象体现了他对情人的牵挂之深。而“想烧却音书”这一矛盾的心理,实则是思念难以抑制的表现,想忘而不得忘。最后“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更是将这份深情推向极致,让我们感受到词人那份执着而深沉的爱恋。

在学习这首词时,要注意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同时感受周邦彦婉约词风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相思之苦和真挚情感。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情,是周邦彦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篇“怨怀无托”直抒胸臆,点出内心的幽怨无处寄托。接着“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写出与情人断绝联系、音信渺茫的无奈。“纵妙手、能解连环”一句,以连环难解比喻相思之情难以排遣,而“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又暗示了情感的脆弱易逝。“燕子楼空”等句通过描绘空寂的居所和旧时手植的红药,借景抒情,勾起对往昔的回忆,更添孤寂之感。

下阕“汀洲渐生杜若”以景起兴,杜若的生长暗示时光流逝,也引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想象对方的处境,表现出对情人的牵挂。“谩记得、当日音书”几句,看似想烧掉书信忘却过去,实则更显思念之深。“水驿春迴,望寄我,江南梅萼”则寄托了对收到对方消息的期盼。最后“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将情感推向高潮,甘愿一生为对方伤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周邦彦词“富艳精工”的特点。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善于创作慢词,其词多写男女情爱、羁旅愁思等内容。《解连环》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词中内容来看,应是一首抒发对远方情人思念之情的作品。

当时社会,文人与歌妓交往频繁,产生深厚情感后因各种原因分离是常见现象。此词可能便是周邦彦在与情人分别后,思念对方而作,通过描绘离别后的孤寂、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之苦。

作者信息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古诗数量:474名句数量: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