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迴,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怨怀无托。
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
纵妙手、能解连环,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
燕子楼空,暗尘锁、一床弦索。
想移根换叶,尽是旧时,手种红药。
汀洲渐生杜若。
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
谩记得、当日音书,把闲语闲言,待总烧却。
水驿春迴,望寄我,江南梅萼。
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
幽怨的情怀无处寄托。可叹与情人早已断绝来往,音信也十分渺茫。即使有妙手能解开连环玉,也如同风雨过后,云雾消散般,情感难以挽回。燕子楼已是人去楼空,昏暗的灰尘锁住了一床的琴弦。想那庭院中经过移栽的花木,都是过去亲手栽种的红芍药。
水边平地渐渐长出了杜若。料想她乘坐的船已移到弯曲的河岸,人却远在天边。徒然记得当初的书信,那些闲言碎语,本想全部烧掉。春天又回到了水边的驿站,盼望她能寄给我江南的梅花。我甘愿这一生,对着花,对着酒,为她伤心落泪。
1. 词牌名“解连环”:双调一百零六字,上下阕各五仄韵,是宋代常用词牌之一,多用于抒发哀怨、思念等情感。
2. 用典:词中“燕子楼”引用唐代关盼盼的典故,增强了词的文化内涵和情感深度,这种用典手法在古典诗词中常见,可使表达更含蓄、形象。
3. 意象运用:词中出现的红药、杜若、梅萼等意象,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在古典诗词中常被用来表达思念、离情等情感,理解这些意象有助于把握词的主旨。
4. 婉约词风:周邦彦是婉约派代表词人之一,这首词体现了婉约词的特点,即语言清丽、情感细腻含蓄,注重通过写景、叙事来表达内心的情感。
《解连环》是周邦彦一首极具感染力的相思之作。我们先来整体把握词的情感基调,全词围绕“怨”与“思”展开,开篇“怨怀无托”便奠定了幽怨的情感基调。
上阕着重于描写当下的孤寂和对往昔的回忆。词人因与情人断绝联系而心生怨怼,用“解连环”的比喻,既写出了相思之情的难解,又暗示了情感的脆弱。“燕子楼空”和“手种红药”的对比,将物是人非的感慨表现得淋漓尽致,空寂的环境与旧时的痕迹形成强烈反差,更能触动人心。
下阕则转向对情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期盼。“汀洲渐生杜若”不仅点明了时节的变化,也让思念之情随景物一同生长。“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是词人的想象,这种想象体现了他对情人的牵挂之深。而“想烧却音书”这一矛盾的心理,实则是思念难以抑制的表现,想忘而不得忘。最后“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更是将这份深情推向极致,让我们感受到词人那份执着而深沉的爱恋。
在学习这首词时,要注意体会其中情景交融的写法,以及意象所承载的情感内涵,同时感受周邦彦婉约词风的独特魅力。通过这些,我们能更深入地理解词人所要表达的相思之苦和真挚情感。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层层深入地抒发了词人的相思之情,是周邦彦婉约词风的代表作之一。
上阕开篇“怨怀无托”直抒胸臆,点出内心的幽怨无处寄托。接着“嗟情人断绝,信意辽邈”写出与情人断绝联系、音信渺茫的无奈。“纵妙手、能解连环”一句,以连环难解比喻相思之情难以排遣,而“似风散雨收,雾轻云薄”又暗示了情感的脆弱易逝。“燕子楼空”等句通过描绘空寂的居所和旧时手植的红药,借景抒情,勾起对往昔的回忆,更添孤寂之感。
下阕“汀洲渐生杜若”以景起兴,杜若的生长暗示时光流逝,也引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料舟移岸曲,人在天角”想象对方的处境,表现出对情人的牵挂。“谩记得、当日音书”几句,看似想烧掉书信忘却过去,实则更显思念之深。“水驿春迴,望寄我,江南梅萼”则寄托了对收到对方消息的期盼。最后“拚今生,对花对酒,为伊泪落”,将情感推向高潮,甘愿一生为对方伤心,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全词语言清丽,情感真挚,情景交融,将相思之苦刻画得入木三分,体现了周邦彦词“富艳精工”的特点。
周邦彦是北宋著名词人,精通音律,善于创作慢词,其词多写男女情爱、羁旅愁思等内容。《解连环》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但从词中内容来看,应是一首抒发对远方情人思念之情的作品。
当时社会,文人与歌妓交往频繁,产生深厚情感后因各种原因分离是常见现象。此词可能便是周邦彦在与情人分别后,思念对方而作,通过描绘离别后的孤寂、对往昔的回忆以及对未来的期盼,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