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淘沙慢

周邦彦 〔宋朝〕

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

细草和烟尚绿,遥山向晚更碧。

见隐隐、云边新月白。

映落照、帘幕千家,听数声、何处倚楼笛?装点尽秋色。

脉脉。

旅情暗自消释。

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

岁华易老,衣带宽、懊恼心肠终窄。

飞散后、风流人阻。

兰桥约、怅恨路隔。

马蹄过、犹嘶旧巷陌。

叹往事、一一堪伤,旷望极。

凝思又把阑干拍。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千万片树叶在秋风中飒飒作响,秋露凝结,大雁飞过沙漠。细草与暮霭还带着绿意,远山在傍晚显得更加碧绿。隐隐约约看到云边一弯新月泛着白光,映照在落日余晖下的千家万户的帘幕上。听到不知何处有人倚着高楼吹笛,那笛声将秋色装点得更加浓郁。

心中情思悠悠。旅途的愁情暗暗地消解。手抚着念珠般的玉石,即便在水边尚且悲感不已,何况我这个漂泊天涯的游子呢?回忆起少年时听歌饮酒的情景,还有当时留下的踪迹。岁月容易流逝,人渐渐老去,衣带也宽松了,可懊恼的心情始终难以排解。

离散之后,风流韵事的人被阻隔。与佳人的约会,只能惆怅怨恨道路被隔绝。马蹄经过,还在旧日的街巷中嘶鸣。感叹往事,件件都让人伤感,极目远望,愁绪无尽。凝神沉思,又不禁拍打着栏杆。

1.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精美,善于铺叙,对后世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 慢词是词的一种体裁,与小令相对,篇幅较长,节奏较慢,更适合表达复杂的情感和细腻的心理。

3. “兰桥约”是一个典故,在诗词中常用来指代男女之间的爱情约定。

  • 万叶战:形容千万片树叶在秋风中飒飒作响,像在战斗。
  • 露结:秋露凝结。
  • 雁度沙碛:大雁飞过沙漠。
  • 和烟:与暮霭、雾气融合在一起。
  • 向晚:傍晚。
  • 念珠玉:指手指抚弄着如玉的念珠。
  • 兰桥约:相传唐代裴航在兰桥驿遇仙女云英,后结为夫妇。这里指与佳人的约会。

这首词以秋景为线索,将写景与抒情紧密结合。上阕的秋景描写不仅为全词奠定了凄凉的基调,也暗示了主人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下阕则通过回忆和感慨,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从艺术手法上看,周邦彦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如“万叶战”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地描绘出秋风中树叶的动态。同时,他还善于运用典故,如“兰桥约”,使词的内涵更加丰富。

在情感表达上,词人通过对自己羁旅生活的描写和对往事的回忆,抒发了对时光流逝、人事变迁的感慨,以及对爱情和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真挚而深沉,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

这首《浪淘沙慢》是周邦彦的慢词佳作。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萧瑟的秋景图,通过“万叶战”“秋声露结”“雁度沙碛”等描写,营造出一种凄凉、孤寂的氛围。“见隐隐、云边新月白”“听数声、何处倚楼笛”等句,以景衬情,进一步烘托出主人公的愁绪。

下阕则着重抒发主人公的羁旅之情和对往事的回忆。“念珠玉、临水犹悲感,何况天涯客”直接表达了主人公的悲苦心情。“忆少年歌酒,当时踪迹”回忆往昔的欢乐时光,与如今的孤独凄凉形成鲜明对比。“兰桥约、怅恨路隔”则表达了对佳人的思念和无法相见的遗憾。

整首词情景交融,情感真挚深沉,语言优美细腻,充分体现了周邦彦词的艺术特色。

周邦彦一生仕途坎坷,长期辗转于地方州县任职。这首词很可能是他在羁旅漂泊途中所作。在秋天这个容易引发愁绪的季节,他看到眼前的秋景,回忆起往昔的经历,感慨岁月流逝、人事变迁,于是写下了这首词来抒发自己的羁旅之愁和身世之感。

作者信息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古诗数量:474名句数量: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