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飞鹊

周邦彦 〔宋朝〕

河桥送人处,良夜何其?斜月远堕余辉。

铜盘烛泪已流尽,霏霏凉露沾衣。

相将散离会,探风前津鼓,树杪参旗。

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

迢递路迴清野,人语渐无闻,空带愁归。

何意重经前地,遗钿不见,兔葵燕麦,向斜阳、影与人齐。

但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河桥边送人的地方,这美好的夜晚究竟到了何时?西斜的月亮远远落下,只留下一抹余晖。铜盘中的蜡烛已经燃尽,烛泪淌干,凉丝丝的露水纷纷扬扬地沾湿了衣裳。送别的宴会即将结束,我们探听着风中渡口传来的鼓声,望着树梢上的参旗星。花骢马似乎也懂得离别的愁绪,即使扬起马鞭,它也慢慢地行走。

道路漫长遥远,旷野一片清寂,人们的话语声渐渐听不到了,我只能满怀忧愁独自归来。没想到再次经过从前送别的地方,她遗落的钿饰已不见踪影,只有兔葵和燕麦在斜阳下,影子与行人一般齐。我只能在草地上徘徊,叹息着洒酒祭奠,极目远望西边的天际。

1. 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的词格律严谨,语言典雅,长于铺叙,被后人誉为“词家之冠”。

2. 《夜飞鹊》是词牌名,双调一百零六字,前段十句四平韵,后段十一句四平韵。

3. 诗词中常常运用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手法来表达情感,如本词中通过描写夜景、野景等,抒发了离情别绪和对往昔的怀念。

  • 河桥:可能是送别之地。
  • 良夜何其:语出《诗经·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未央”,意为夜到何时了。
  • 铜盘:烛台。
  • 相将:相共、相携。
  • 津鼓:渡口报时的鼓声。
  • 树杪(miǎo):树梢。
  • 参旗:星名,属毕宿,共九星,在参星西,又名天旗。
  • 花骢: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 迢递:遥远的样子。
  • 遗钿:女子失落的首饰。
  • 兔葵燕麦:两种野生植物。
  • 班草:布草而坐。
  • 欷歔(xī xū):叹息声。
  • 酹(lèi)酒:以酒洒地,表示祭奠。

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送别和重经旧地的情景,展现了词人内心深处的情感波澜。在学习这首词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要理解词中的意象。如斜月、烛泪、凉露、兔葵燕麦等,这些意象都具有特定的象征意义,它们共同营造出了一种哀伤、凄凉的氛围。

其次,要体会词人的情感变化。从送别时的不舍,到重经旧地的感慨,词人的情感层层递进,通过对景物和人物动作的描写,将这种情感生动地展现出来。

最后,要学习周邦彦的创作手法。他善于运用铺叙的手法,将叙事、写景、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使词的内容丰富而有层次。同时,他的语言优美典雅,用词精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夜飞鹊》是一首离别词,全词情感真挚深沉,意境清幽高远,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上阕描绘了送别时的场景,从良夜、斜月、烛泪、凉露等景物描写中,烘托出离别的哀伤氛围。“花骢会意,纵扬鞭、亦自行迟”一句,以马的通情达意,进一步渲染了离人难舍难分的心情。

下阕写重经旧地的所见所感。“何意重经前地”一句,转折突兀,引出下文的感慨。遗钿不见,兔葵燕麦,斜阳残照,这些景象不仅暗示了时光的流逝,也表达了物是人非的沧桑之感。最后“徘徊班草,欷歔酹酒,极望天西”,通过动作和神态描写,将词人的哀伤之情推向了高潮。

整首词语言优美,韵律和谐,结构严谨,是周邦彦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词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般认为是周邦彦为送别情人而作。周邦彦一生仕途坎坷,在爱情方面也多有波折。此词可能是他在某一次与情人分别后,又重经旧地,触景生情而写下的,以抒发离情别绪和对往昔的怀念。

作者信息
周邦彦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集》传世。

古诗数量:474名句数量: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