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绣障

胡令能 〔唐朝〕

日暮堂前花蕊娇,争拈小笔上床描。

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傍晚时分,堂屋前面鲜花娇艳。一群女孩子争着拿小巧的画笔,上床描画刺绣的花样。绣成的屏风安放在春天的花园里,竟然引得黄莺飞下柳条来。

1. 胡令能是唐朝诗人,其诗语言通俗易懂,多写民间生活。

2. 刺绣是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法多样。

3. 此诗运用了侧面烘托的手法,通过黄莺被绣品吸引来突出刺绣技艺的高超。

  • 绣障:用彩色丝线在丝织物上绣成的屏风。
  • 花蕊娇:花朵美丽可爱。
  • :用手指拿取。
  • :古代的坐具。

《咏绣障》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诗歌。从场景来看,诗的开篇就描绘了一个充满生机的画面,“日暮堂前花蕊娇”点明了时间和地点,在傍晚时分,堂屋前的花朵娇艳欲滴,为后面女孩子刺绣的场景营造了美好的氛围。“争拈小笔上床描”则生动地展现了女孩子们积极参与刺绣的热情,“争”字体现出她们的活泼和急切。

后两句“绣成安向春园里,引得黄莺下柳条”是全诗的亮点。诗人没有直接描述刺绣的精美,而是通过想象,将绣成的屏风放在春天的花园里,让黄莺误以为是真实的花朵而飞下柳条,这种侧面描写的手法,更加突出了刺绣的逼真和高超技艺。让读者在阅读时,不仅能感受到刺绣的美丽,还能体会到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构思巧妙,通过生动的描写,赞美了刺绣者的高超技艺。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一群女孩子在傍晚时分争着描绘刺绣花样的场景,展现出了活泼欢快的氛围。后两句则通过想象,将绣成的屏风放置在春天的花园里,引得黄莺飞下柳条,从侧面突出了刺绣的逼真和精美,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整首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优美,富有生活情趣。

具体创作背景不详。胡令能生活在唐朝,当时刺绣工艺十分发达,成为了女性们擅长的技艺之一。这首诗或许是诗人在看到刺绣屏风后有感而发,从而创作了此诗,以赞美刺绣者技艺的高超。

作者信息
胡令能

胡令能,贞元、元和间人。早年曾为一手工匠,人称「胡钉铰」。后喜欢《列子》,又受禅学影响,隐居莆田。其诗传世仅四首,见于《全唐诗》。

古诗数量:8名句数量: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