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忠公林亭

包融 〔唐朝〕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长江之外有真正的隐士,寂静地居住岁月已渐深。

建造屋舍靠近西边的道路,栽种树木已久长成浓荫。

人的足迹刚刚到达门口,车马声在远处隔着树林。

自己说已解脱世间俗事,虽在近旁却能避开尘世纷扰。

追求大道难道一定要到庐山、霍山,领会清静在于自己的内心。

正当秋天庭院中树木落叶,抬头仰望日光下景象萧瑟幽深。

带着我一时兴起的意趣,采着菊花边走边寻访。

尘世的念头到了门口就消失殆尽,深远的情意对着您愈发浓厚。

一次交谈就进入了义理的深奥之处,再次探寻便打开了深藏的胸怀。

怎样才能收到山中的信,写信劝请尚平、禽庆般的隐士前来。

1. 作者包融是唐代“吴中四士”之一,“吴中四士”在初唐、盛唐时期以诗文闻名,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友人的情感。

3. “尚禽”是古代隐士的代表,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指代隐逸之人或隐逸生活,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4. 诗歌的平仄和押韵符合唐代诗歌的格律特点,体现了唐诗在形式上的严谨性。

  • :以诗文相赠答。
  • 忠公:可能是作者的友人,具体身份不详。
  • 江外:长江以南地区。
  • 真隐:真正的隐士。
  • 寂居:安静地居住。
  • 岁已侵:岁月渐渐流逝。
  • 结庐:建造房屋。
  • 西术:西边的道路。术,道路。
  • 乍及户:刚刚到达门口。
  • 解尘事:解脱尘世的事情。
  • 咫尺:比喻距离很近。
  • 辎尘:指尘世的纷扰。辎,古代一种有帷盖的车。
  • 庐霍:指庐山和霍山,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居之地。
  • 会静:领会清静。
  • 方秋:正当秋天。
  • 木落:树木落叶。
  • 萧森:萧瑟幽深的样子。
  • 兴来趣:一时兴起的意趣。
  • 尘念:尘世的念头。
  • 理窟:义理的深奥之处。
  • 幽襟:深藏的胸怀。
  • 尚禽:指尚平(尚子平)和禽庆,都是古代著名的隐士。

《酬忠公林亭》是一首充满隐逸情怀的酬答诗。我们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酬忠公”表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回赠给忠公,“林亭”则暗示了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与忠公的居所相关。

诵读诗歌时,我们能感受到其语言的质朴与意境的清幽。诗的前几句着重描绘了忠公隐居之地的环境,“江外有真隐”直接点出友人的身份,“寂居岁已侵”说明隐居时间之长。“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描绘出居所的具体景象,树木成荫可见其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通过写人迹和车声的遥远,反衬出此地的幽静,让我们体会到远离尘世的氛围。

中间部分,“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写出了忠公对尘世的超脱,而“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清静,不必刻意追求隐居的地点,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后面几句描写了作者与忠公相处的情景,“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展现了二人的闲情逸致,“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则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超脱尘世的心境。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更多隐士前来相聚的期盼,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隐居环境,更蕴含了对人生、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点出友人是“江外”的“真隐”,“寂居岁已侵”写出其隐居时间之久,奠定了全诗宁静清幽的基调。接着描绘了隐居之处的环境,“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展现出屋舍周围树木成荫的景象,“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则从侧面烘托出此地的幽静,远离尘世喧嚣。

诗中“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一句富有哲理,点明了追求大道、达到清静境界并非取决于地点,而在于内心的感悟,体现了作者对隐逸内涵的深刻理解。秋日的景象描写“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既写出了季节特征,又渲染出一种萧瑟而深远的氛围。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等句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处的情景,展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超脱尘世的情怀。结尾“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表达了作者希望更多隐士前来相聚的愿望,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将写景、抒情与哲理思考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包融是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此诗是作者酬答友人忠公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作者拜访居住在江边隐居的忠公后所作。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一些文人向往归隐生活的风气,作者通过对忠公隐居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友人的情谊。

作者信息
包融

包融(公元695-764),,润州延陵(今江苏省丹阳市)人。与于休烈、贺朝、万齐融为"文词之友"。 开元初,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皆有名,号吴中四士。张九龄引为怀州司马,迁集贤直学士、大理司直。子何、佶,世称二包,各有集。融诗今存八首。相关记载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人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中《贺知章传》)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门四士"。(《新唐书》卷一四九《刘晏传》)融,延陵人。开元间仕历大理司直。与参军殷遥、孟浩然交厚,工为诗。二子何、佶,纵声雅道,齐名当时,号二包。有诗一卷行世。夫人之于学,苦心难;既苦心成业难,成业者获名不朽,兼父子兄弟间尤难。历观唐人父子如三包、六窦,张碧、张瀛,顾况、非熊,章孝标、章碣;公孙如杜审言、杜甫,钱起、钱(王羽),温庭筠、温宪;兄弟如皇甫冉、皇甫曾,李宣古、李宣远,姚系、姚伦等,皆联玉无瑕,清尘远播。芝兰继芳,重难改于父道;骚雅接响,庶不慊于祖风。四难之间,挥尘之际,亦可以为美谈矣。(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包融传》 )

古诗数量:17名句数量: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