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江外有真隐,寂居岁已侵。
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
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
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
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
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
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
一谈入理窟,再索破幽襟。
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
长江之外有真正的隐士,寂静地居住岁月已渐深。
建造屋舍靠近西边的道路,栽种树木已久长成浓荫。
人的足迹刚刚到达门口,车马声在远处隔着树林。
自己说已解脱世间俗事,虽在近旁却能避开尘世纷扰。
追求大道难道一定要到庐山、霍山,领会清静在于自己的内心。
正当秋天庭院中树木落叶,抬头仰望日光下景象萧瑟幽深。
带着我一时兴起的意趣,采着菊花边走边寻访。
尘世的念头到了门口就消失殆尽,深远的情意对着您愈发浓厚。
一次交谈就进入了义理的深奥之处,再次探寻便打开了深藏的胸怀。
怎样才能收到山中的信,写信劝请尚平、禽庆般的隐士前来。
1. 作者包融是唐代“吴中四士”之一,“吴中四士”在初唐、盛唐时期以诗文闻名,对唐诗的发展有一定影响。
2. 诗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友人的情感。
3. “尚禽”是古代隐士的代表,在古诗中常被用来指代隐逸之人或隐逸生活,体现了古代文人对这种生活方式的向往。
4. 诗歌的平仄和押韵符合唐代诗歌的格律特点,体现了唐诗在形式上的严谨性。
《酬忠公林亭》是一首充满隐逸情怀的酬答诗。我们首先可以从题目入手,“酬忠公”表明了这首诗的写作目的是回赠给忠公,“林亭”则暗示了诗中所描写的环境与忠公的居所相关。
诵读诗歌时,我们能感受到其语言的质朴与意境的清幽。诗的前几句着重描绘了忠公隐居之地的环境,“江外有真隐”直接点出友人的身份,“寂居岁已侵”说明隐居时间之长。“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描绘出居所的具体景象,树木成荫可见其生活的宁静与自然。“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通过写人迹和车声的遥远,反衬出此地的幽静,让我们体会到远离尘世的氛围。
中间部分,“自言解尘事,咫尺能辎尘”写出了忠公对尘世的超脱,而“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清静,不必刻意追求隐居的地点,这是一种深刻的人生感悟。
后面几句描写了作者与忠公相处的情景,“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展现了二人的闲情逸致,“尘念到门尽,远情对君深”则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超脱尘世的心境。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更多隐士前来相聚的期盼,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这种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总的来说,这首诗不仅描绘了优美的隐居环境,更蕴含了对人生、对隐逸生活的深刻思考,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这首诗开篇点出友人是“江外”的“真隐”,“寂居岁已侵”写出其隐居时间之久,奠定了全诗宁静清幽的基调。接着描绘了隐居之处的环境,“结庐近西术,种树久成阴”展现出屋舍周围树木成荫的景象,“人迹乍及户,车声遥隔林”则从侧面烘托出此地的幽静,远离尘世喧嚣。
诗中“为道岂庐霍,会静由吾心”一句富有哲理,点明了追求大道、达到清静境界并非取决于地点,而在于内心的感悟,体现了作者对隐逸内涵的深刻理解。秋日的景象描写“方秋院木落,仰望日萧森”,既写出了季节特征,又渲染出一种萧瑟而深远的氛围。
“持我兴来趣,采菊行相寻”等句则生动地描绘了作者与友人相处的情景,展现出二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超脱尘世的情怀。结尾“安得山中信,致书移尚禽”表达了作者希望更多隐士前来相聚的愿望,进一步深化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幽深远,将写景、抒情与哲理思考巧妙融合,耐人寻味。
包融是唐代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并称“吴中四士”。此诗是作者酬答友人忠公的作品,从诗中内容来看,可能是作者拜访居住在江边隐居的忠公后所作。当时社会可能存在着一些文人向往归隐生活的风气,作者通过对忠公隐居环境和生活状态的描绘,表达了对这种隐逸生活的赞赏和对友人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