葑门口号

钱载 〔清朝〕

灭渡桥回柳映塘,南风吹郭不胜香。

湖田半种紫芒稻,麦笠时遮青苎娘。

1. 古诗译文 5. 知识点 2. 古诗注解 6. 讲解 4. 古诗赏析 3. 创作背景

灭渡桥畔曲折回环,杨柳依依倒映在池塘中,南风轻轻吹过城郭,带来浓郁的香气令人陶醉。

湖边的田地一半种植着紫芒稻,农妇们戴着麦笠劳作,不时遮住了她们的身影。

钱载,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浙江秀水(今嘉兴)人,清代诗人、画家,是"秀水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口号诗,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特点是即兴创作,随口吟成,不刻意雕琢,多反映即时的感受和所见所闻。

葑门是苏州古城的八门之一,历史悠久,因附近多产葑(即茭白)而得名,是苏州重要的交通和商业门户。

紫芒稻是古代江南地区常见的水稻品种,因其稻穗呈紫色而得名,适应性强,是当地农民重要的粮食作物。

苎麻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种植历史悠久,江南地区气候适宜苎麻生长,用苎麻织成的布质地坚韧,透气性好。

  • 葑门:苏州城的东门之一,是苏州重要的城门。
  • 口号:即口占,随口吟成的诗,多为即兴之作。
  • 灭渡桥:苏州的一座古桥,位于葑门外,始建于宋代。
  • :曲折回环之意,形容桥的形态或周边的路径。
  • :古代在城的外围加筑的城墙,这里指城郭、城市。
  • 不胜香:香气浓郁,令人无法承受,形容香气极盛。
  • 湖田:指湖边的田地,多为肥沃的水田。
  • 紫芒稻:一种水稻品种,稻穗呈紫色。
  • 麦笠:用麦秆编织的斗笠,农民用来遮阳挡雨。
  • 青苎娘:指穿着青色苎麻衣裳的农家妇女,苎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其纤维可用来织布。

《葑门口号》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的田园小诗,诗人以简洁明快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的风情画。

诗歌开篇,诗人首先为我们勾勒出葑门一带的地理环境:灭渡桥曲折回环,杨柳依依,倒映在池塘之中,构成了一幅宁静优美的画面。南风拂面,带来阵阵花香,让人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江南的美好春光之中。

接着,诗人将目光投向了田间地头,描绘了当地的农业生产景象。湖边的田地里,大片的紫芒稻长势喜人,预示着丰收的希望。而在田间劳作的农妇们,头戴麦笠,辛勤耕耘,她们的身影不时被麦笠遮挡,构成了一幅生动的农耕图景。

在这首诗中,诗人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捕捉了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致和生活场景。诗中的每一句都如同一幅生动的画面,将读者带入到那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江南水乡。同时,通过对田园风光和农耕生活的描绘,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阅读这首诗,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独特魅力,还能了解到清代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民俗风情,是一首兼具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的佳作。

这首诗以简练清新的笔触,描绘了葑门一带的田园风光,充满了生活气息和自然之美。

首联"灭渡桥回柳映塘,南风吹郭不胜香",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写景。"灭渡桥回"写出了桥的曲折形态,"柳映塘"描绘了杨柳倒映水中的柔美景色;"南风吹郭不胜香"则写出了南风带来的浓郁香气,让人感受到江南的生机与美好。

颔联"湖田半种紫芒稻,麦笠时遮青苎娘",转向对农事的描写。"湖田半种紫芒稻"展现了湖边稻田的景象,色彩鲜明;"麦笠时遮青苎娘"则刻画了农妇劳作的场景,生动形象,充满了生活情趣。

整首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清新优美,将江南水乡的自然风光与农耕生活完美融合,体现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细致观察力。

钱载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诗人、画家,擅长描绘山水田园风光。这首诗是他途径苏州葑门时,看到当地的自然风光和农耕景象,即兴创作的作品。

苏州自古就是鱼米之乡,葑门一带水网密布,农业发达。诗人通过对当地景物的细致观察,捕捉到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田园风光和生活气息,展现了清代江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状况和自然风貌。

作者信息
钱载

钱载(1708—1793)字坤一,号萚石,又号匏尊,晚号万松居士、百幅老人,秀水(今浙江嘉兴)人,清朝官吏、诗人、书画家。乾隆十七年进士,改庶吉士,散馆授编修,后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上书房行走,《四库全书》总纂,山东学政。官至二品,而家道清贫,晚年卖画为生。工诗文精画,善水墨,尤工兰竹,著有《石斋诗文集》。钱载为乾嘉年间秀水诗派的代表诗人。 家族渊流钱载本姓何,先祖为贵四何府君,居海盐

古诗数量:8名句数量: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