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仙吕

厉鹗 〔清朝〕

仙山回磴重,酒楼空翠中。

霜落千门树,风清十庙钟。

夕阳东,越王安在?鸦翻江上峰。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仙境般的山峦间,回环的石阶层层叠叠;酒楼坐落在一片空濛的翠色之中。

寒霜落在千家万户的树上,清风中传来十座庙宇的钟声。

夕阳斜照东方,当年的越王如今在哪里呢?只有乌鸦在江面上的山峰间翻飞。

1. 《北仙吕》是曲牌名,属于北曲中的仙吕宫调。仙吕宫调的曲调多表现清新绵邈、感叹抒情的情感。

2. 厉鹗,字太鸿,号樊榭,清代文学家,其诗词作品风格清俊疏朗,注重意境的营造。

3. 曲与诗、词同为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体裁,曲的语言更为通俗活泼,格律相对灵活,更适合演唱。

4. 作品中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通过对自然景物和历史遗迹的描写,抒发了作者的情感和感慨。

  • 仙山:指景色秀丽、宛如仙境的山。
  • 回磴:回环曲折的石阶。
  • :层层叠叠。
  • 空翠:指山间空濛的翠色。
  • 千门:形容门户众多,此处指千家万户。
  • 十庙:十座庙宇,泛指多座庙宇。
  • 越王:指历史上的越王,具体所指需结合语境,可能是指越王勾践等。
  • 安在:在哪里。
  • 鸦翻:乌鸦翻飞。

我们先来整体感知这首《北仙吕》。它是一首充满意境的曲子,作者厉鹗以其独特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兼具自然之美与历史沧桑感的画面。

从结构上看,前三句着重写景,“仙山回磴重,酒楼空翠中”描绘了山水与建筑的和谐之美,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那层层叠叠的石阶和隐于翠色中的酒楼。“霜落千门树,风清十庙钟”则进一步拓展了画面,加入了时节和声音元素,使整个场景更加立体。

而后三句则由景生情,“夕阳东”点明了时间,“越王安在?”一句反问,将思绪拉回历史,引发对往昔的追忆。最后“鸦翻江上峰”以景作结,既呼应了前文的景物描写,又留下了无尽的感慨,让我们体会到历史的无情和人生的短暂。

在学习这首曲时,我们要注意体会其中景与情的结合,感受曲牌的韵律特点,以及作者通过简洁语言所传达出的丰富情感。同时,了解厉鹗的创作风格和清代曲的发展背景,也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这首作品。

这首曲开篇“仙山回磴重,酒楼空翠中”,以简洁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回磴重”写出了山的险峻与层次感,“空翠中”则描绘出酒楼所处环境的清幽雅致,给人以如入仙境之感。

“霜落千门树,风清十庙钟”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入手,霜落枝头,清风送钟,营造出一种清冷、肃穆的氛围,既写出了时节特征,又增添了几分古朴之意。

结尾“夕阳东,越王安在?鸦翻江上峰”,笔锋一转,由景入情,借夕阳、乌鸦等意象,引发对历史的感慨。越王已逝去,只留下江上峰峦和翻飞的乌鸦,充满了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怅惘之情。全曲情景交融,意境深远,语言凝练,余味无穷。

厉鹗是清代著名诗人,浙西词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多描写山水风光,寄托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此曲《北仙吕》具体创作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在游览某地山水时,触景生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历史变迁而作。当时社会相对稳定,但文人往往通过对历史的咏叹来抒发内心的情感,这首曲也可能蕴含着诗人对朝代更迭、人事无常的感慨。

作者信息
厉鹗

厉鹗(1692~1752)中国清代文学家。字太鸿,号樊榭。浙江杭州人。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举人。其诗多游览名山大川之作,以取法宋人为主,是清代雍正乾隆时期「宋诗派」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清淡娴雅,幽新隽妙,尤长于五言诗。代表作有《秋夜宿葛岭涵青精舍》、《灵隐寺月夜》、《游仙百咏》等。厉鹗又是浙派词的领袖,其词多咏物怀古,如[齐天乐]《吴山望隔江霁雪》、[谒金门]《七月既望,湖上雨后作》等,句式练达,措词高雅。著作有《樊榭山房集》20卷,《宋诗纪事》100卷,《南宋院画录》8卷,《辽史拾遗》2卷等。 厉鹗(1692-1752),字太鸿,又字雄飞,号樊榭、南湖花隐等,钱塘(今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诗人、学者,浙西词派中坚人物。 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李绂在浙江主持乡试时,看到厉鹗的试卷,大为欣赏。厉鹗于该年考中举人。进京以后,以诗为汤右曾所赏识,但未能考中进士。乾隆元年(1736年),为浙江巡抚程元章推荐,参加“博学鸿词”考试。由于考试过程中,误将《论》置于《诗》前,以不合程式再次名落孙山。此后,终身未仕。 厉鹗在词方面具有极高的造诣,为浙西词派中期的代表。在词派问题上,他推崇姜夔、张炎等人为首的宋词南宗,贬低辛弃疾等人的北宗。厉鹗以“清”与“雅”作为词好坏的标准。他主张在艺术特点上,词应该是幽隽清绮,婉约淡冷;作品蕴意上,词要适度表达作者纯正的情感,寄以不含俗态的清高志性。他与查为仁合编的《绝妙好词笺》成为继朱彝尊《词综》之后推崇南宋词方面最有影响的著作。另外,厉鹗也长于写诗,特别是五言诗。他与杭世骏齐名,《清代学者象传》中称其:“为诗精深峭洁,截断众流,于新城(王士祯)、秀水(朱彝尊)外自树一帜。”厉鹗读书搜奇嗜博,钩深摘异,尤熟于宋元以后的掌故。 著有《樊榭山房集》、《宋诗纪事》、《辽史拾遗》、《东城杂记》、《南宋杂事诗》等书。其中《南宋杂事诗》一书,采诸书为之注,征引浩博,为考史事者所重。

古诗数量:33名句数量: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