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歌

李贺 〔唐朝〕

南风吹山作平地,帝遣天吴移海水。

王母桃花千遍红,彭祖巫咸几回死?青毛骢马参差钱,娇春杨柳含细烟。

筝人劝我金屈卮,神血未凝身问谁?不需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

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

漏催水咽玉蟾蜍,卫娘发薄不胜梳。

看见秋眉换新绿,二十男儿那刺促。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南风把山吹成平地,天帝派遣天吴移走海水。西王母的桃花开了千遍,彭祖和巫咸又死了几回?毛色青白相间的马,身上的钱状斑纹参差错落,娇美的春日杨柳笼罩着细细的烟雾。弹筝的美人劝我喝下金屈卮中的美酒,我的心神还未安定,又能向谁去诉说?不必像丁都护那样徒然饮酒,世上的英雄本来就没有固定的主人。我要买丝线绣出平原君的画像,有酒只用来浇灌赵州的土地。更漏催促着,水从玉蟾蜍中哽咽流出,卫娘头发稀疏,简直经不起梳理。看见少女的眉毛换上了新绿,二十岁的男儿怎么能这样局促不安。

李贺是唐代著名诗人,其诗作多以神话传说、鬼怪灵异为题材,风格独特,被后人称为“诗鬼”。他的诗歌想象丰富,意境奇特,语言瑰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这首《浩歌》中,我们可以看到李贺诗歌的典型特点,如夸张的手法、奇幻的想象、强烈的情感表达等。此外,诗中还运用了多个典故,如“王母桃花”“彭祖巫咸”“平原君”等,这些典故的运用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内涵,也体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

  • 天吴:神话中的水神。
  • 王母桃花:传说西王母的仙桃三千年开花一次。
  • 彭祖:传说中长寿的人,活了八百岁。
  • 巫咸:传说中的神巫。
  • 青毛骢马:毛色青白相间的马。
  • 参差钱:马身上的钱状斑纹参差错落。
  • 金屈卮:一种酒器。
  • 丁都护:指《丁都护歌》,曲调哀怨。
  • 平原君:战国时期赵国的公子,以养士著称。
  • 赵州土:指平原君的封地。
  • 玉蟾蜍:古代计时用的漏壶。
  • 卫娘:指卫子夫,汉武帝的皇后,以美貌著称。
  • 秋眉:指少女的眉毛。
  • 刺促:局促不安。

这首诗是李贺的代表作之一,它以豪放的笔调、奇幻的想象和深刻的内涵,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命运无常的感慨,以及对自己怀才不遇的悲愤。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理解诗中的典故和意象,了解它们所代表的含义和情感。其次,要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感受他内心的苦闷和愤懑。最后,要学习诗人的艺术手法,如夸张、对比、用典等,提高自己的诗歌鉴赏能力。

诗的开篇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大自然的巨大变化,暗示了时光的流逝和世事的无常。接着,诗人通过西王母的桃花、彭祖和巫咸的生死,进一步强调了生命的短暂和时光的无情。“青毛骢马”以下几句,描绘了一幅春日美景,与前面的感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加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不需浪饮丁都护,世上英雄本无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以及对命运的无奈。“买丝绣作平原君,有酒惟浇赵州土”则表现了诗人对贤明君主的渴望和对自己不被赏识的悲愤。最后几句,诗人以少女的美貌和青春与自己的困顿和无奈作对比,发出了“二十男儿那刺促”的呼喊,表达了自己对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强烈不满。整首诗情感奔放,意境开阔,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

李贺一生,怀才不遇,仕途坎坷。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二十岁左右。此时的他,虽然才华横溢,但却无法在仕途上施展自己的抱负,内心充满了苦闷和愤懑。在这种情况下,他写下了这首《浩歌》,以抒发自己的感慨。

作者信息
李贺

李贺(约公元791年-约817年),字长吉,汉族,唐代河南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家居福昌昌谷,后世称李昌谷,是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有《雁门太守行》、《李凭箜篌引》等名篇。著有《昌谷集》。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李白、李商隐称为唐代三李。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留下了“黑云压城城欲摧”,“雄鸡一声天下白”,“天若有情天亦老”等千古佳句。李贺的诗作想象极为丰富,经常应用神话传说来托古...

古诗数量:453名句数量:1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