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莲曲

刘方平 〔唐朝〕

落日清江里,荆歌艳楚腰。

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夕阳西下,映照在清澈的江水中,采莲女唱着楚地的歌谣,她们婀娜的身姿格外艳丽。

她们从小就习惯了采莲的生活,刚到十五岁便能驾着小船在潮水中穿行。

1. 刘方平:唐代诗人,河南洛阳人,生平事迹不详,存诗不多,但其作品在艺术上有一定成就,擅长通过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表达情感。

2. 采莲曲题材: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常见题材,起源较早,多表现采莲女的劳动生活、爱情故事以及江南水乡的风光,在汉乐府中就有相关作品,后世诗人多有仿作。

3. 楚地文化:诗中提到的“荆歌”“楚腰”都与楚地文化相关,楚地在今湖北、湖南一带,有着独特的音乐、舞蹈等文化元素,对后世文学艺术有一定影响。

4. 古代年龄称谓:诗中“十五”指女子十五岁,在古代,女子十五岁称“及笄”,表示已到成年,可以婚嫁。

  • 落日:夕阳。
  • 清江:清澈的江水。
  • 荆歌:楚地的歌谣,荆是古代楚国的别称。
  • 艳楚腰:指采莲女美丽的身姿,楚腰原指楚女纤细的腰肢,后泛指女子美好的身段。
  • 从小惯:从小就习惯。
  • 十五:指女子十五岁。
  • 乘潮:趁着潮水(驾船采莲)。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刘方平的《采莲曲》。首先,我们来通读一遍古诗,感受一下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诗的前两句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夕阳西下,清澈的江水中倒映着落日的余晖,采莲的姑娘们唱着动听的楚地歌谣,她们婀娜的身姿在夕阳下显得格外艳丽。这里,诗人用“荆歌”和“楚腰”不仅写出了采莲女的歌声与姿态,还融入了地域文化特色。

后两句则让我们看到了采莲女的能干。她们从小就开始采莲,练就了一身好本领,刚到十五岁,就能驾着小船在潮水中穿梭自如。这两句不仅表现了采莲女的勤劳,也反映了她们对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短短二十个字,却像一幅生动的画卷,让我们感受到了江南水乡采莲生活的美好。大家在学习的时候,可以想象一下当时的场景,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同时也要注意积累诗中的重点词语和相关的文化知识。

这首诗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勾勒出一幅生动的采莲图景。首句“落日清江里”点明时间和地点,夕阳的余晖洒在清江之上,营造出宁静而美丽的氛围。次句“荆歌艳楚腰”通过听觉和视觉的结合,写出了采莲女的歌声和身姿,充满了活力与美感。

后两句“采莲从小惯,十五即乘潮”则着重表现了采莲女的勤劳与能干,她们从小便熟悉采莲劳作,小小年纪就已能在潮水中驾船自如,展现了劳动人民的质朴与坚韧。全诗意境优美,格调清新,将采莲女的美与劳动的场景完美融合,给人以鲜明的画面感。

刘方平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写闺情、乡思,风格清新自然。《采莲曲》是古代常见的诗歌题材,多描绘江南水乡采莲女的劳动生活和美好姿态。此诗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从内容来看,当是诗人对江南采莲场景有所见闻或感悟后所作,通过对采莲女的描绘,展现了当时江南水乡的风土人情和劳动人民的生活风貌。

作者信息
刘方平

刘方平(758年前后在世),唐朝河南洛阳人。匈奴族。天宝前期曾应进士试,又欲从军 ,均未如意,从此隐居颍水、汝河之滨,终生未仕。与皇甫冉、元德秀、李颀、严武为诗友,为薪颖士赏识。工诗,善画山水。其诗多咏物写景之作,尤擅绝句,其诗多写闺情、乡思,思想内容较贫弱,但艺术性较高,善于寓情于景,意蕴无穷。其《月夜》 、《春怨》、《新春》、《秋夜泛舟》等都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作。

古诗数量:33名句数量: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