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柳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在灞河岸上,晴天的时候送别之事频繁发生,垂柳相互依偎,好像不胜春日的娇柔。
1. 古人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挽留之意,所以在古代送别时,人们常折柳相赠。
2. 灞桥: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送别之地,很多文人墨客在此留下了与离别相关的诗词。
- 灞岸:即灞河岸。灞河在今陕西西安东部,是当时人们送别的地方。
- 频:频繁。
- 不胜春:承受不了春天的美景,形容柳枝娇柔。
这首诗短短两句,却意味深长。诗人从现实场景出发,将送别时的情景与柳的姿态相结合。灞岸的频繁送别,让人感受到离别的愁绪,而柳枝的相偎相倚,又给人一种柔弱、依恋的感觉。这种情景交融的写法,使读者能深刻体会到离别的伤感和不舍。同时,也让我们了解到古代文化中折柳送别的传统习俗,感受到古人在表达情感时的细腻和含蓄。
诗的首句“灞岸晴来送别频”,点明了地点是灞岸,时间是晴天,同时强调了送别之事的频繁,营造出一种离别的氛围。第二句“相偎相倚不胜春”,将垂柳拟人化,写出了柳枝相互依偎的娇柔之态,既描绘出春日柳色的美好,又暗示了离人之间的难舍之情。诗人借景抒情,以柳之娇柔衬托离别的伤感,使诗歌更具感染力。
唐朝时,灞桥一带植柳很多,而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因此灞桥柳就和离别紧密联系在一起。罗隐在灞岸看到人们频繁送别,又看到依依垂柳,便有感而发创作了这首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