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
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
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
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
悠然自得的心境不曾中断,此次出游只是随遇而安。
晚风吹拂着前行的小船,沿着开满鲜花的小路进入溪口。
到了夜晚,船儿转向西边的山谷,隔着山望见了南斗星。
潭水上的雾气轻轻飘荡,林中的月亮仿佛低低地向船后移动。
人生世事尚且渺茫不定,我愿做一位持竿垂钓的老翁。
1. 綦毋潜:唐代诗人,字孝通,襄阳(今属湖北)人。他的诗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俊逸,与王维、孟浩然等山水田园诗人有相似之处。
2. 若耶溪:位于浙江省绍兴市东南,是历史上著名的溪流,因西施浣纱的传说而闻名,常成为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
3. 南斗:星宿名,属于二十八宿中的斗宿,由六颗星组成。在古代诗歌中,星宿常被用来营造氛围或表达特定的情感。
4. 山水田园诗:这是唐诗的重要流派之一,多以描绘山水风光、田园生活为主要内容,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对闲适生活的向往或对官场的厌倦等情感。綦毋潜的这首《春泛若耶溪》便是典型的山水田园诗作。
5. 情景交融:这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诗人的情感融入到对景物的描写之中,使情感与景物相互交融,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的艺术效果。此诗在写景的同时,也处处渗透着诗人的情感,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綦毋潜的《春泛若耶溪》。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情况,它是一首山水田园诗,描绘了诗人春日在若耶溪泛舟的所见所感。
我们先来看诗句的意思,“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告诉我们诗人带着持续不断的闲适心情出游,随遇而安。接着诗人描写了白天和夜晚在溪上的所见,“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让我们看到了晚风中的行舟和鲜花盛开的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则展现了夜晚溪上的幽静美景,有转向西壑的船,有南斗星,有溶溶的潭烟,还有随船后移的林月。
从这些描写中,我们能感受到诗人对若耶溪景色的喜爱。而最后一句“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面对渺茫的人生世事,他渴望成为一位持竿垂钓的老翁,过上隐逸的生活。
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色描写中,让我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体会到他的心境。同时,我们也了解到若耶溪这个著名的地方,以及南斗星等相关知识,还有山水田园诗的特点。希望同学们能好好体会这首诗的韵味,感受古代诗歌的魅力。
这首诗以诗人春日泛舟若耶溪的经历为线索,描绘了沿途的美丽景色,抒发了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
开篇“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便奠定了全诗闲适自然的基调,写出了诗人悠然自得的心境。接着“晚风吹行舟,花路入溪口”描绘了晚风吹拂、花路入溪的美好景象,画面感十足,让人仿佛身临其境。
“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转入夜景描写,夜晚船行转向西壑,隔山望见南斗星,营造出一种幽静深远的氛围。“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进一步刻画夜景,潭上雾气溶溶,林中月亮随船后移,动静结合,极具诗意。
最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直抒胸臆,由眼前的美景联想到人生世事的渺茫,表达了诗人渴望摆脱尘世纷扰,过那种持竿垂钓的隐逸生活的愿望,情感真挚自然。
全诗语言清新洗练,写景细腻生动,情景交融,将诗人的情感与自然景色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一首颇具韵味的山水佳作。
綦毋潜是唐代诗人,其诗作多写山水田园,风格清新自然。《春泛若耶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大约创作于他漫游江南之时,诗人春日泛舟若耶溪,所见景色优美,内心生出对闲适隐逸生活的向往,于是写下此诗来抒发当时的心境。若耶溪是江南著名的风景胜地,历来吸引着文人墨客,诗人在此游览,触景生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的描绘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