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万丈潭观山呈圆机

晁说之 〔宋朝〕

弃捐踪迹尽悠悠,山水之恩亦太优。

成熟此生无再辱,发扬何事敢他求。

乘闲今日联高足,就隐明年独远游。

潭面可量才万丈,总于春恨作浮沤。

古诗译文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乘坐着小船向东顺流而下,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那船帆扬起,就如同插上了羽毛一般轻快地航行着。回头遥望着严陵台上的那轮明月,严子陵的清风高节千百年来依然让人感到敬畏,仿佛能感受到那股寒意。

  • 七里濑:在今浙江桐庐严陵山西。
  • 扁舟:小船。
  • 羽翰:原指鸟的翅膀,这里形容船帆像鸟翼一样轻快。
  • 严陵台:即严子陵钓台,东汉严光(字子陵)隐居垂钓处,在七里濑附近。严光与东汉光武帝刘秀同学,刘秀称帝后,严光拒绝出仕,隐居于此。

诗的开篇“扁舟东下几时还,一席飞帆插羽翰”,描绘了诗人乘船东下的情景,轻快的笔触勾勒出小船如飞般前行的画面,“几时还”则透露出诗人对未来行程的不确定和一丝淡淡的惆怅。后两句“回首严陵台上月,清风千古逼人寒”,诗人回头望向严陵台,明月高悬,严子陵的清风高节如同那月光下的寒意,千古流传,令人敬畏。这里诗人借景抒情,通过对严陵台的描写,表达了对严子陵不慕名利、高洁品质的赞美和向往,同时也可能隐含着自己对人生的思考和追求。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情感真挚。

杨时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他在乘船经过七里濑,看到严陵台时,有感于严子陵的高风亮节,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诗。严子陵不慕荣华富贵,甘愿隐居的事迹,一直以来都为文人墨客所推崇,杨时也借严子陵之事抒发自己内心的感慨。

作者信息
晁说之

晁说之(1059年—1129年),字以道、伯以,因慕司马光之为人,自号景迂生,济州钜野(今山东巨野)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及第,苏东坡称其自得之学,发挥《五经》,理致超然,以“文章典丽,可备著述”举荐。范祖禹亦以“博极群书”荐以朝廷,曾巩亦力荐。晁说之与晁补之、晁冲之、晁祯之都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

古诗数量:876名句数量:17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