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仙

姜夔 〔宋朝〕

《吴都赋》云 :「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

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双桨划水而来,船上的女子,好似那桃根、桃叶姐妹。她轻举歌扇,拦截飞扬的落花,蛾眉清秀,容貌奇绝。春光渐渐远去,江中小洲自然变绿,更增添了几声杜鹃啼鸣。就算是昔日繁华的扬州,风流多情的杜牧,往事也不必再提。

又到了宫中分赐新火的寒食节,无奈在忧愁中,季节匆匆变换。我只好把满怀的情思,都付与空阶飘落的榆荚。那千万缕藏着乌鸦的细柳,为了我的酒杯,舞动着枝条,如雪花回旋。遥想当初西出阳关,与故人刚刚分别的情景。

1. 姜夔是南宋文学家、音乐家,其词多写个人身世飘零和相思离别之情,词风清空高雅,对后世词坛有重要影响。

2. 《琵琶仙》是姜夔自度曲,曲调优美,富有音乐性。

3. 诗词中常用典故来表达情感和思想,如“桃根桃叶”“十里扬州,三生杜牧”“西出阳关”等,理解这些典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涵。

4. 寒食节是中国传统节日,在清明节前一二日,有禁火、吃冷食等习俗,后来逐渐与清明节合并。

  • 《吴都赋》:西晋左思所作,这里引用其中“户藏烟浦,家具画船”形容吴兴水乡的景色。
  • 桃根桃叶:东晋王献之有妾名桃叶,其妹名桃根。后常以桃根桃叶指代歌女。
  • 啼鴂:即杜鹃鸟,其啼声悲切,常用来烘托伤春之情。
  •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杜牧曾在扬州为官,写下“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等诗句,这里以杜牧自比,感慨自己的风流往事。
  • 宫烛分烟:寒食节过后,宫中取新火以烛分赐近臣,象征新的季节开始。
  • 榆荚:榆树的果实,形状像钱,俗称榆钱。
  • 西出阳关:化用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离别之情。

《琵琶仙》这首词,姜夔运用了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一幅春日江南的图景,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身世之感。从结构上看,上阕主要写景,通过描写歌女和春景,为下阕的抒情做铺垫;下阕则着重抒情,抒发了伤春、怀旧和离别之愁。

在语言方面,姜夔用词精妙,如“歌扇轻约飞花”,一个“约”字,将歌女的轻盈姿态和灵动神情表现得淋漓尽致。此外,词中多处运用典故,不仅丰富了词的内涵,也增添了文化底蕴。

对于读者来说,欣赏这首词可以从理解意象、感受情感、体会典故等方面入手,深入品味姜夔词的独特魅力。同时,也可以了解南宋时期的社会文化和文人的生活情趣。

这首词以景起笔,描绘了双桨划船而来的歌女形象,将歌女比作桃根桃叶,展现出其美丽动人。接着,通过描写春景的消逝和杜鹃的啼鸣,营造出一种伤春的氛围。“十里扬州,三生杜牧”一句,借杜牧的风流往事,抒发了自己的身世之感和对往昔的怀念。

下阕中,“宫烛分烟”点明时令变化,“愁里匆匆换时节”则表达了时光易逝、人生无奈的感慨。“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将自己的情思付与榆荚,表现出一种失落和无奈。最后,以“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作结,深化了离别之愁和对故人的思念。

整首词意境清幽,情感细腻,运用了丰富的典故,将伤春、怀旧、离别等多种情感交织在一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词是姜夔在己酉年(公元 1189 年)与友人萧时父在吴兴城南游览时所作。吴兴一带水乡风光秀丽,春游之盛甚至超过西湖。姜夔在游玩过程中,遇到一位似曾相识的歌女,触发了他对往事的感慨,于是写下了这首词。

作者信息
姜夔

姜夔,南宋文学家、音乐家。人品秀拔,体态清莹,气貌若不胜衣,望之若神仙中人。往来鄂、赣、皖、苏、浙间,与诗人词家杨万里、范成大、辛弃疾等交游。庆元中,曾上书乞正太常雅乐,他少年孤贫,屡试不第,终生未仕,一生转徙江湖,靠卖字和朋友接济为生。他多才多艺,精通音律,能自度曲,其词格律严密。其作品素以空灵含蓄著称,有《白石道人歌曲》等。姜夔对诗词、散文、书法、音乐,无不精善,是继苏轼之后又一难得的艺术全才。

古诗数量:392名句数量:1049